-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竹贯村里读人文
竹贯村水口
■陈健
新罗万安镇竹贯村地处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这里山水环境优美,村落格局独特,文化特征明显,古建筑保存良好,是“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生态文化村”。
汽车驶到临近竹贯的村口,看到了路下的溪水沿着落差明显的河床奔流。望右前方不远处,一座长30余米,宽近5米,高约25米的石砌单孔、木质歇山顶的“廊桥”——保定桥巍然屹立,嵌于桥体石拱券上的“浪门金锁”四个楷字依稀可见。在群山环峙的竹贯盆地,兹地是进村的唯一较低矮的山口。古人信堪舆,以为村落水尾未有收闭,水流直泄外流于村欠吉。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于村尾出水口修建了廊桥,作为村之“关栏”,让“金锁”浪门,使其“波澜不惊”,关住财富,安然无恙。后又于廊桥的中央设立神龛,供奉盘古大帝、华光大帝等三尊大神,期盼在法力无边、英勇无畏的神灵护佑下,无灾无难、吉祥富贵、幸福绵长......
保定桥头西侧不远处,有一座始建于宋朝末年、元朝至顺元年(1330)重修的“积灵宫”。斯“宫”坐西向东,三面环廊,单体楼阁式二层结构,上层斗拱飞檐、下层翘角如燕,屋脊正中塑葫芦宝顶,整座建筑看上去十分灵动、雅致。积灵,有“积祖先灵气”的意思。据说宫中祀奉的是“温姓祖先及其幕僚追随唐太宗在征战中有功的十二位将军”之神位。史料记载:开唐功臣中,温姓的功臣有温大雅(字彦弘)、温大临(字彦博)、温大有(字彦将)三兄弟,他们功劳显赫,同朝为官,位列“三公”,创下了温氏历史的高光时刻。唐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继皇帝位后,其中的温大临任御史大夫,贞观四年(630),任中书令,成了宰相,是唐太宗十分器重、信任的大臣。贞观十一年(637),64岁的温大临积劳成疾去世,李世民十分难过,为其追赠特进,赐谥号“恭”......积灵宫祀奉的“温姓祖先”具体是哪位?不得而知。
保定桥上流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小片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碧绿滴翠的树木特别吸引人。树干遒劲、直冲云天的是松树,树径奇大,需几个人合抱才能合拢的是柏树、柳杉,树中挂着一粒又一粒小红果的是红豆杉,树形奇异的是古梅树......错落生长、宁静雅致、清丽隽永,与兹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交相辉映,恍若仙境。
位于溪流中央,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气势不凡的建筑是“观音庵”,又称“慈化岸”。其高约10米,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外观是三层木构架重檐结构。其第一层四周为栅栏式通廊,第三层呈八面塔形,各面均绘有图案,庵顶塑葫芦。庵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其名号深入人心,男女老幼无所不知。善财童子是追求佛法的年轻男子,他用了40多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参访了53位修行善法的人终得佛道,创造了佛界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是佛子求佛的典范。他随侍于观世音菩萨身边,协助“普度众生”。后来经民间衍化,也被赋予了“招财进宝”“求子”等神职,此现象满足了大众的心理需求。然而,善财童子身上所焕发出的“吃苦耐劳之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给千千万万的信众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观音庵西侧约50米的一座坐南朝北,楼阁式的建筑是“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外观三层,燕尾重檐歇山式建筑,顶塑葫芦,二、三层外斗拱结构细密,工艺高超。庙内供奉关羽(又称关公)、周仓。关羽以忠诚、正直、义气、武勇闻名于世,集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上马提刀、夜读《春秋》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倍受敬仰,深受广大信众的崇拜,被奉为“忠义”之神。周仓是个重义气的武将,他一生侍奉关羽从无异心,时刻跟随左右。当周仓得知关羽被东吴杀害的消息后,拔剑自刎,追随关公而去。唯有忠义之人,才能招来如此有义之士;真正的有义之士,只会追随如此忠义之人。庙门上方立的“宣文继圣”匾,道出了人们对仁、义、忠、勇的尊崇之心,是弘扬圣贤文化和忠义思想的精神体现。
观音庵东侧不远处一座“永兴宫”,是为供奉唐朝时期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修建的,修建时间虽不长,却体现了民间对陈元光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勇于“开漳”的功业及开拓创业精神的推崇备至。
进村道路外侧立着一座“节孝”牌坊,是为旌表故儒士温大绍之妻曾氏而立的。整座牌坊为四柱三门大理石质结构,高、宽各8米,正门顶上、中部分别有“圣旨”“节孝”字样,正门两侧柱上镌刻着“贞白矢锋年九月孤儿勤鞠育,荣褒来艾岁千秋崇祀立馨香”的联对,表明曾氏早年丧夫誓守贞白,含辛茹苦把九个月大的孤儿养育成人后取得了功名,晚年时获得荣褒,圣上下旨修建“节孝”牌坊,值得人们千秋崇祀,永远流芳。是的,节孝牌坊下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但它又浸透着孤儿寡母多少的辛酸泪水啊!
村里有座建于明初的“温氏家庙”。斯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两进两厢又两边屋的土木结构单层建筑。走过灰埕,登上台阶,立于大门前,见门楣上悬挂着“温氏家庙”牌匾,两边有“雍容入庙衣冠肃,敬谨登堂俎豆香”的门联,入大门后穿门厅(前厅)、过天井、登正厅(上厅)。只见天井左右两侧的廊厅里,列放着“诰授武功将军(从二品)”“选卫守府(正五品)”“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布政司理问(从六品)”“直隶州同知(从六品)”“敕授州司马(从六品)”“敕授分巡厅(从六品)”“华阴县正堂(知县,正七品)”“夹江县知县(民国时县长)”“侯官县儒学左堂(训导,从八品)”“晋江县儒学左堂(训导,从八品)”“按察司检校(明代,从九品)以及“敕授五世同堂”“圣旨旌表节孝”“五品宜人”“敕授武举人”“世大夫”“礼部会试”等匾额。表明温氏家族英才济济,声名显赫。温氏家庙东南约30米处是“温兆凤故居”。温兆凤,清朝嘉庆年间福建水师澎湖协副将(二品衔),他为稳定海疆作出了重要贡献。
流连于依溪而建、临水而居的竹贯古村落,看到了一座又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宅厝,其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青砖条石,木制门窗,宅阔庭深,花窗雕梁的造型,以及体现文化、工艺、美术、书法、雕工的楹联、匾额、雕刻等,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一座造化神秀、充满人文气息、饱含诗情画意的秀雅山村。
眺望村落四周的崇山峻岭,遍山碧翠,云雾漫卷,秀色斑斓,与原野上的绿色作物、道路溪流、屋宇饮烟,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色彩灵动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