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纪事


曾德添

“民以食为天”,在我记忆中,客家人的节日多以吃喝为重头戏。中元节恰在暑假期间,当老师的我对此印象更为深刻。

中元节,我们这称其为七月半,是个祭祖节,又叫鬼节。大上午,我父亲总是先洗干净手,在门楼前的空地上,端放一香案,上面三个盘碗里摆“三牲”,三个碟子里装“三果”。“三牲三果”前面摆三个酒杯三个茶杯,再前面,正中央安一香炉。父亲用锡酒壶往酒杯里倒烫热的米酒(近年来改用白酒),用瓷茶壶往茶杯里倒才泡的热茶,在香炉左右两侧各点上一支蜡烛,然后取出一把竹香握在手中。我们做子女的,赶紧学着父亲的样子,握三支香靠近烛火,待香点燃后,朝天三作揖,转身插入香炉中央。此番操作,是在恭请祖先亡灵享用祭品,是在感谢神灵对农事的庇佑,并祈祝来年有好收成。接下来又取一支香,点燃,手持着四下里作揖,再插在空地边上——那地上也摆有三个碗:一碗合装“三牲”,一碗合装“三果”,一碗满上米酒。父亲说,这是在祭祀孤魂野鬼。

祭品摆上一阵,就要“回收”利用。那“三牲”中“大牲”,是鸭子。“春羊夏狗秋鸭冬鸡”,秋季吃鸭,富营养抗秋燥,正是时候。同时“鸭”谐音“压”,中元节吃鸭子,寓意压住鬼魂。两个“小牲”是猪肉、河鱼之类。“三牲”被祖先和野鬼食用了,却只损失了些香味,正好让我们凡人果腹。那“三果”呢,则是当年收获的劳动果实。稻米、蘑菇、李子、南瓜、黄豆......都是时令佳品,不可浪费,得由我们端回家中继续品尝。

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子女往往会在中元节抽空回家,去孝亲、祭祖、尝新,跟父母吃顿团圆饭。那一年七月半我携新婚的妻子回老家,父亲觉得“三牲”做成的午餐还不够丰盛,赶紧到稻田里去捉黄鳝。稻秧才长半只筷子高,叶子还不茂密,加上水不多,也很清澈,正可观察到水底的黄鳝洞。父亲站在田埂上静静地四下看了看,很快发现周围有黄鳝在游动。他缓缓地下田去,迅即出手,一把用手指紧紧卡住黄鳝的头部,慢慢将其提出水面,放入我手中提着的竹篓中。动手能力一向不是很强的父亲,徒手捉起黄鳝来,却是那样的“快、准、狠”,不过一刻钟,已收获不小。那个中元节吃到的黄鳝,加了青椒和生姜大蒜,是那么的鲜嫩味美。

说是七月半,但我老家的中元节其实是农历七月十四。主要原因,据说是古时时有土匪趁过此节抢掠食物,先民为避匪患,只好将中元节提前一天。不过,同在一个县域的我岳父母家,却还是在十五日过七月半。这样,每年我都能过两个中元节,能连着两天献祭祖先,能连着两天享受到美味佳肴和时令水果,能连着两天享受到家庭团圆的乐趣,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