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父子的红色人生

——寻访长汀县濯田镇老红军林华炎及其父的红色足迹


林庆恒讲述祖父和父亲的故事。

林庭鑫的烈士证明材料。

王坚 文/图

走进长汀县濯田镇巷头村,一座门口高耸着石桅杆的清代“官厅”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从这座屋子里走出的林庭鑫、林华炎父子,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投身革命洪流,父亲林庭鑫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不幸牺牲,儿子林华炎在红军队伍中锻炼成长。岁月无声自有情,我们在时空点滴的记忆中,追寻这对木匠父子的红色足迹。

宁死不屈的区苏“事务长”

据林华炎的儿子、83岁的巷头村村民林庆恒介绍,林家世代以木匠为业,林庭鑫因性格豪爽仗义,常年走村串寨,结交了许多工农朋友。1929年5月,朱毛红军在濯田水口渡过汀江。随后,濯田地区的贫苦工农在张赤男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配合红四军的军事行动。1930年春,濯田区苏维埃政府在沙篱寺(在今濯田中学门口)成立,50岁的林庭鑫被任命为区苏政府的事务长,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先后参加了多次战斗。

主力红军长征之后,林庭鑫因年纪大留在苏区打游击。1935年12月28日,红军游击队王队长(江西人)带领林庭鑫等4人,从武平北部山区秘密来到濯田下洋村,因消息走漏,遭到当地敌军和民团义勇队围捕。敌人把他们倒吊起来毒打,但他们宁死也不当叛徒。林庭鑫被民团打断了肋骨,不能走路,敌人就把他们五花大绑绑在马背上,押到长汀城坐牢。不久,林庭鑫和三位战友被敌人毒死在牢房里。

“祖父保存过一个长方形的木印,还有一本薄薄的账册,用一块红袖章裹好,外面包了油纸防潮,藏在老屋的屋檐瓦下,我和哥哥曾亲眼见过。后来家中失火,这些珍贵的红色文物全被烧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祖父被评为烈士,每年正月,政府工作人员都会敲锣打鼓上门慰问,送来的‘光荣烈属’印刷品贴满了神龛和厅壁。”林庆恒说。

九死一生的红军排长

林华炎1911年出生,18岁参加了区苏维埃政府的少先队。1930年,闽西地方武装组建红12军,林华炎自愿参加红军,先后在红12军某部担任战士、班长、排长等职务,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

据林庆恒介绍,林华炎读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又有木匠手艺,参加红军后得到部队的培养,入了党,当了干部。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林华炎得了疟疾,被安排在赣南某地的红军医院治病。第二年,分散突围的红军医院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大部分在敌人搜山中被俘。林华炎被押送回长汀的国民党监狱关押,半年后,由家人花钱保释出狱。回家后,林华炎才得知父亲林庭鑫已经死在监牢里。

“祖父的牺牲对父亲打击很大,但他总是说,那个年代参加革命就准备牺牲,战场上多少战友都倒下了,为革命流血、‘出命’的又不只我们一家人。”林庆恒说,据村里和林华炎一起当兵的老人林庆兴回忆,当年林华炎在红军部队里当过机枪手,林华炎扛机枪的枪身,林庆兴负责装填子弹。两个人搭档,跟着红军部队东南西北到处打仗。濯田镇水口村的老红军、原福建军区电话队队长蓝元堂也是林华炎的老战友,晚年时他们常在一起聊天。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人们,看淡了生死,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矢志不移迎接新中国

81岁的巷头村村民黄文书是伤残老红军黄克祥的儿子,林华炎和黄克祥曾经是亲密的同乡战友。回忆起父辈们的往事,老人相当健谈。黄文书告诉我们,1930年濯田建立苏维埃政府,本地的赤卫队员有的编入红军正规部队,有的在当地保卫苏维埃政权。黄克祥和林华炎等参军入伍的濯田子弟,先后参加了攻打苦竹山、打宁化泉上土堡、打上杭庐丰、打连城坑子堡等战斗。当时本地许多妇女都参加了为红军服务的服务队,林华炎的妻子王冬娣子因为参加服务队,曾被反动民团卖到武平县的湘坑湖,后几经周折才回到濯田,经人撮合与林华炎结为夫妻。往事沉重而悲壮,林庭鑫父子、林华炎夫妻都曾为革命做出牺牲,堪称名副其实的“红军之家”。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斗争局势趋缓,但林华炎仍然无法在家乡正常生活。迫于当地反动势力的加害,他只好流落到四都的羊牯岭和汀东的新桥、童坊一带,做木匠维持生计,暗中寻找组织和战友。1948年前后,长汀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游荣长、钟德标等人秘密组建地下武装,准备策应解放军大部队解放长汀。林华炎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他积极开展兵运活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动员濯田本地的民团认清形势,参加闽西起义,并先后参加了1949年6月和10月两次解放长汀的战斗。

长汀解放后,林华炎被新生的人民政权委以重任。“土改”期间,他先后担任乡农会代表、乡民政委员、第三选区工作组长等职。1951年前后,林华炎在汀南、武北山区参加了剿灭武平悍匪潘美庆的战斗。1952年,林华炎第二次入党(1956年转为正式党员),先后担任了濯田镇副镇长、濯田大队党总支副书记、大队长等职。“文革”期间,林华炎曾受到不正确的待遇。1971年,长期超负荷劳作的林华炎含恨离世,年仅60岁。1982年,中共长汀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下文,正式恢复林华炎的党籍和政治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