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乡村绘新景
——我市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房子、新村道、新墙绘。走进武平县城厢镇尧禄村,村道干净整洁,明亮的墙面被3D画点缀,房前屋后花开正艳,一幅幸福乡村画卷尽收眼底。尧禄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宜居为导向,致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走出了一条生态引领、产业为本、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尧禄村是我市努力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创新推进“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较好成效,2022、2023连续两年获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名。
坚持规划先行
强化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我市坚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全省率先出台《龙岩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实现试点村规划设计全覆盖;2023年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5大工程35项重点任务,上杭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一体化”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在连城县试点推进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农村公厕管护整体打包由第三方市场化运营管理;在全省率先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地方性法规《龙岩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202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525个行政村治理任务,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地市级保护红色文化遗存地方性法规《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并对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实行统一登记,市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坚持彰显特色
打造闽西革命老区新颜值
我市充分尊重山、水、林、田为一体的自然底色,保持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如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按照“串点成线、连片打造”的思路,对2300亩良田进行了土地平整,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自然田园风光,前来体验田园风光、畲乡风情的游客日益增多,实现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同时,因地制宜、优化完善作为打造美丽乡村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注重盘活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探索推进集体资产楼顶安装光伏发电、危损空心房拆后土地进行再利用复垦,让闲置资产“动起来”,并将独特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田园文化等要素融入乡村建设,彰显地域特色,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实现村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建设一批汇集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生态优美的美丽村庄。
坚持以点带面
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片区”
我市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片区化打造的思路,加快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分类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新罗区重点打造银雁片区;永定区重点打造“土楼十里长廊”片区;上杭县重点打造红古田片区;武平县重点打造“环梁野山”片区;长汀县重点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片区;连城县重点打造“湖光山色冠豸氧吧温泉康养国际骑行”环冠豸山片区;漳平市重点打造“台湾小镇”片区,漳平台创园已连续七年在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考评中位居第一。2021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项目421个,成效显著。2023年“一县一片区”建设经验做法获得省委领导批示肯定,在国家乡村振兴简报刊发推广。
坚持产业引领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我市持续提升闽西“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品牌,以“龙岩十大农产品”为重点,逐级培育县级、市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打造“2261”农业全产业链格局,把20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全市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70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全国产业强镇9个,并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经济、农村电商等乡村富民产业。在此基础上,组建龙岩市新农人协会,加快培育新生代农民群体,现有致力于农事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等类型会员353名。选聘乡村振兴特派员98名,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357名、市级351名,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一二三产全覆盖。
坚持机制创新
凝聚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我市出台《龙岩市统筹整合市本级涉农资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从市级层面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投入资金,把四县(区)27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捆绑打包后,通过PPP方式筹资6亿多元,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被财政部、发改委列入PPP示范项目。
探索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和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破解南方山区“种粮效益低、谁来种粮、耕地抛荒”等难题,经验做法得到中华供销总社和省委领导肯定,并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在全省推广。探索党支部“跨村联建”新体系,推动全市647个村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动、服务联办,以组织形态创新促进乡村连片振兴、县域整体发展。充分发动群众自发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探索村规民约等群众自治新经验,让群众主动参与新政策。鼓励支持广大干部群众敢于创新,探索形成一批让群众主动参与的政策机制,让群众主动参与整治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