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公众场所文明礼仪亟待加强
■张淑蓉
周末带孩子到电影院看电影,开播之前我看到前面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先是自拍,然后给孩子拍,摆着各种不同的姿势,如孩子拿着一大桶爆米花的、孩子吃爆米花的、孩子和她的合影......电影开始了,原以为她会安安静静地看了,没想到她又开始狂拍大屏幕,然后再自拍她和孩子的。她站起身来各种摆拍,闪光灯不停地闪。我觉得很不舒服,便小声地提醒:“太刺眼了,还是不要拍了。”她说了声“不好意思。”可是并没有停止拍照,紧接着又是接电话,又是微信语音通话......我甚至怀疑她是来电影院作秀的,而她的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学到她的样子?
此外我也遇到过大人的诸多不文明行为。一次区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在我校举行,我来到观摩课教室时,却找不到位置,因为许多空位都被听课老师用书本占了。听课期间,却见前排的两名老师在讨论,开始是窃窃私语,接着越来越兴奋,声情并茂,声音大得几乎盖过台上上课的老师了。不知学生看到老师如此行为,心里会怎么想?
公共场所文明礼仪主要靠自律,而自律意识的形成根本上取决于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位是导致文明礼仪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一些家长自身缺乏文明礼仪修养,不能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一些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对学习的要求,而不注重对孩子人格、价值观和责任心的培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缺位主要体现在当今许多学校以升学为重,造成教育的种种偏离,重智育轻德育。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做好,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呢?社会上也存在许多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人们耳濡目染,从而诱发人们模仿。
在此呼吁全社会共同引起重视,家长做好榜样,学校抓智育的同时也要抓德育,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社会风尚,共同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新的道德规范的文明习惯。(作者系龙岩市溪南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