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创新菌稻轮作模式
每亩年均增收五万元
本报讯(通讯员 郑嘉雯 饶火火)近日,笔者在漳平市溪南、象湖等乡镇的田间地头随处见到,稻田里的水稻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稻田上,设施钢架大棚排列整齐,为水稻收获后种植香菇做足准备。既是稻田又是香菇种植大棚,这种新型的菌稻轮作模式,成为当地香菇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式。
以稻养菌,以菌稳稻。这是一种“见缝插针”式的粮经轮作模式:每年6—10月种植水稻,11月份至次年4月,在冬闲田上铺设棚膜种植香菇,如此循环往复。“这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既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又减少了香菇病虫害、增加了水稻土壤肥力,实现一田双收,每亩年均增收近5万元。”漳平市象湖镇党委书记黄必焕介绍。
“菌稻轮作”是我市积极探索稳粮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径。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试验比较,该模式在冬春季节亩种1万多棒香菇,每棒最高产值可达8元。下茬若种植水稻,利用菌棒废料作基肥,水稻亩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按此模式轮作,香菇的病虫害鲜少发生,每棒香菇产量可提高0.1公斤以上。目前,该模式已在漳平香菇主产区全面推广,菌稻轮作面积达80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