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老红军林琢如的曲折人生
■ 林金庭 邓建芬
1972年5月的一天,在龙岩县(现新罗区)苏坂公社美山大队的上洋坑自然村,时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俞炳辉,和一位身装短褂短裤的老农民紧紧拥抱在一起,嘴上激动地喊着:“老首长,我们终于又见面了!”这一幕让旁边劳动的生产队员感到纳闷: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农民林锡城,怎么就成了带两位警卫员的解放军首长口中的“首长”了?
其实,这个老农民林锡城的身份可不简单!
林锡城,又名林琢如,龙岩赤美山(现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人。1908年1月出生,青年时期在福建省立第九中学(现龙岩一中)求学。初中肄业后回乡教书。1929年5月,经时任中共龙岩县委委员林雨膏介绍参加红军。1929年8月,经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宣传科长方升介绍加入共产党。1929年5月至1934年4月,林琢如先后在红四军、红十二军、红十三军、红十四军、十九师、第七军团等任宣传员、指导员、科员、科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部长等。1934年5月至9月,林琢如因伤脱离红军回家耕田。1934年10月经组织(时任福建军区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朱森)同意,林琢如在林宗明的队伍中任书记,对外称军师。
1938年2月,林宗明奉命整合岩东片的绿林武装,成立保安团并任团长。当闽西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时,林宗明派副官给二支队送了6支崭新的驳壳枪和2000发子弹以及一大批物资以示祝贺。林宗明的保安团成立时,受邓子恢和谢育才的指派,俞炳辉带领8位二支队成员带着猪、鸡、鸭和300块光洋,到林宗明保安团的驻地赤美山表示祝贺并住了一宿,庆祝保安团成立和出征抗日。
为削弱林宗明队伍的领导力量,国民党政府把林琢如调离林宗明的保安团。从1939年冬至1949年3月,林琢如先后在国民党龙岩保安第一旅和政和县、漳浦县、漳平县政府部门任职。
1949年4月,林琢如参加漳平县刘子熙起义。4至9月,接受团政委陈华指派,林琢如回乡开展起义工作。9月至10月,林琢如参加龙岩县军管会,任副科长。11月参加长汀军事代表团财经组任组长。12月后,林琢如先后在长汀县和永定县的粮食部门工作。
“文革”期间,林琢如被打成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其历史问题被无限上纲、批判斗争、立案处理。1971年5月被开除回原籍。1973年1月3日,永定县革委会政治处取消对林琢如的开除决定,收回给予退休安置。退休时间从1971年5月起算,从1972年9月起补发退休工资。退休后林琢如的身体日渐虚弱,1978年1月22日因病去世。
1979年4月28日,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给林琢如同志落实政策的决定》:林琢如同志的政历问题,维持1957年1月23日的审干结论:不再以反革命分子论处。文化大革命中,对林琢如同志无限上纲和批判斗争、立案处理是错误的。根据党的“有错必纠”的精神及闽委(1978)12号文件的规定,经研究决定:全案给予撤销。强加于林琢如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