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历史人物研究——

治世名臣杨簧:矢洁矢公 足资表率


杨簧,字履春,号竹圃,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嘉庆十二年(1807),参加丁卯科顺天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中进士。道光十三年(1833)十月,杨簧升任江宁布政使,与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同省为官,多次代行两江总督日常事务。为官期间,他兴修水利、赈济救灾,慎管钱粮、充盈国库,整顿吏治、清正廉洁,救助外夷、报国为民。林则徐对杨簧的评价是:“居心端正,办事老成,矢洁矢公,足资表率”。

少时读书苦 一朝跃龙门

杨簧自小在连城县芷溪读书成长,幼时家境贫寒。父母见其聪颖好学,就节衣缩食送他上私塾。杨簧能吃苦、学得实,深受先生喜爱,当地至今还传颂其少时读书的故事。

杨簧少年上学时,由于家贫,一日只吃早晚两餐,每到中午放学后,就到学堂后的桃源山麓休息。山麓有一口清澈的池塘,山上流下的泉水在此汇聚,因为中午没饭吃,饿得受不了的小杨簧就捧起池塘里的泉水喝,心酸的小杨簧有时不免流泪,连城人称眼泪为目汁,后人就把这个池塘叫做“目汁塘”。杨簧经常在先生还未吃完午饭时返回塾馆埋头读书写字。先生初时不在意,见其早来,就多布置功课让他完成。见杨簧每天中午早到,时间久后,先生就起了疑心。一天,先生悄悄观察杨簧,只见他放学后,一个人到学堂后的山麓,在一口池塘边捧起水就喝,然后坐在树下休息,一直没回家吃饭,先生至此才恍然大悟。此后,先生给杨簧免去了学费,每天中午让杨簧和他一同吃饭,并教导他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后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日实现人生远大抱负。杨簧父母知道后,逢人就讲先生恩德,并教导杨簧要尊重先生,发奋读书,回报恩师。

几年以后,杨簧不但熟读四书五经,还善对策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顺利地考入府学。嘉庆六年(1801),汀州府学贡生选拔考试得中,入国子监。国子监肄业后,参加朝考,获一等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在刑部山东司任职。嘉庆十二年(1807),参加丁卯科顺天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中进士。历任刑部浙江司主事、陕西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军机处行走,升陕西延榆绥兵备道、调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道。道光十一年(1831)正月,升任湖南按察使。九月,署湖南布政使。

江宁布政使 挚友林则徐

道光十三年(1833)十月,杨簧升任江宁布政使(从二品),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挚友林则徐同省为官。杨簧在江宁布政使任上,兴修水利、励民耕种,追欠赋税、充盈国库,惩办凶徒、矢公矢慎,救灾爱民、清正廉洁,曾数次代行两江总督日常事务。道光十四年(1834),林则徐对杨簧作出的考语是:“居心端正,办事老成,矢洁矢公,足资表率。”

杨簧与林则徐是挚友,多有诗文、书信往来。如,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十五日,林则徐撰《题杨雪茮庆琛<金陵策蹇图>》:

斜日西风万柳条,栖鸦流水旧魂销;

即今仍踏长千路,宫爱江南为六朝。

昨宵尊酒话 榆,不改乡音改鬓须;

试指三山证离合,五君应共入新图。

诗后附林则徐自注:君与兰卿、竹圃、荫士共饮节署,作家乡语。这首诗描写了林则徐、杨簧等五位在江苏为官的福建籍人士春节在金陵(今南京)相聚,用家乡话畅聊的场景,对五友乡音未改而鬓毛已衰十分感慨。

杨簧称呼林则徐为大兄大人,林则徐称杨簧为五兄大人。两人多有书信往来,杨簧致仕后亦不断。如,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九,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于昆明写信给杨簧:

竹圃五兄大人阁下:

翠岩在中卫已阅三年,似堪敷衍。二世兄在江苏,闻亦起色。三世兄曹单之席,

以弟在彼之时观之,非不可为。

杨簧长子叫杨维屏,字大邦,号翠岩,又号穉竹,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举人,任甘肃隆德中卫县知县、直隶束鹿县知县。二子叫杨维潘,三子叫杨维淮。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初十,林则徐收到杨簧三子杨维淮意外去世的消息,在昆明立即致信杨簧:

竹圃五兄大人阁下:

向闻三世兄明敏勤能,际此盛年,方盼蒸蒸日上,岂意兰摧桂萎乃在昨岁严冬......。务祈勉抑伤怀,益加颐养,是所至祷!

林则徐对挚友丧子无比哀伤,感同身受,同时劝杨簧保重身体,颐养天年。

倾心护民生 归赋丰国库

江苏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明代及清代的大部分时间,黄河也在苏北入海。江苏江河湖泊众多,而省内许多河道窄狭,逐段淤积,水漫堤岸,导致岸坝冲塌,民田浸淹。一旦暴雨,洪水淹没城池、民房,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为朝廷心腹大患,历代皇帝寝食难安。

杨簧上任后,对水利、城市工程极为重视,多次到府县调研,掌握一手情况,对受到水患影响的各州县区别施策处置。对河道淤塞的邳州、萧县、丰县、砀山、盐城、宿迁等县采取疏浚河道举措,提高排水量;对堤坝年久失修的邳州、宿州则维修堤坝,提高防洪能力;对闸道破损的通州、山阳、桃源等县则兴修河闸,引导水流;对地处黄河泛区的萧县、铜山等县则做好闸口、疏浚建设;对城池损坏的丰县、宝应、如皋、睢宁等县则兴修城池,建好护城河堤及城门外券桥,极大提高了各地的防洪抗涝能力。

道光十五年夏,江苏全省受旱灾、风灾影响,各地不同程度歉收。杨簧带领下属对灾情进行调查核实,对受灾的上元、江宁、句容等三十个州县卫当年的税赋请求缓征,得到朝廷批准。对历年的积欠,因民力维艰,杨簧请求朝廷递缓,也获得批准,百姓得以安心。

粮食是民之根本、国之大计,为防粮食荒歉,杨簧提议在省城捐设义仓,受到各界积极响应,在上元县汉西门大街购得一处地点,有仓廒共29间,可贮谷2万石。杨簧还组织省城地方乡贤开展粮食募捐获得巨大成功,共计捐谷3.6万石,远超义仓储量。杨簧决定将其中各乡捐谷2.4万石,仍各存本村富户,为本村歉收时所用。省城义仓的看守及粮食晒晾等人工费用,另行组织募捐办理,不动用国家的捐谷正项。

江苏是清代的钱粮大省,需要上缴的钱粮税赋繁重,民力疲惫,且连续多年受灾、粮食歉收,因而历年短交的数额也较大。杨簧上任后,在做好切实减轻百姓负担的基础上,也积极想方设法筹集钱粮税赋上缴中央国库。当时,江宁布政使每年赋税缴纳额72万余两白银,因灾荒等原因,杨簧为百姓向朝廷申请免征、缓征高达12万多两,也及时将应缴白银上缴国库。杨簧对历年欠银14.4万两,也想方设法加大追缴力度,征收欠银6.4万两一并上缴。对征缴不力的上元、宿迁等县官员也建议朝廷给予处分,以儆效尤。

水师优保障 修缮明孝陵

江苏也是清朝的水师大省,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江苏、安徽两省交界的洪泽湖,水面宽阔,枭匪巨盗众多,为做好巡防,清廷在此新设内河水师营。水师营需动用巡逻船五艘昼夜巡逻,而该营由陆汛转设而来,本无船只。杨簧接报后进行查看,认为时间紧迫,不容耽误,遂逐级上报至朝廷。经朝廷批准,杨簧从司库存公银内出支白银二千两,交水师营置买巡逻船,以资驾驶巡护。

京口(今镇江市)内河水师原有战船38艘,其中的8艘是商船,由艍犁船所改。艍犁船为仿闽浙一带外海民间运输船样式,底平面宽肚大,适合运输。京口内河水师所负责巡防的黄天荡一带,江面窄狭,港路迂回,行船困难。杨簧接报后,据实认为该商船船型笨拙,不适合内河水师巡防追捕,建议朝廷予以淘汰,并兴建适合在内河行驶的海哨式战船,得到朝廷批准。

驻扎在镇江府的狼山镇标有海哨、大舫、舢板、商哨等船34艘,时朝廷规定,战船必须经过小修或大修,不得随意淘汰新建。而这些战船已小修大修多次,年久朽坏严重,狼山镇总兵及镇江知府向杨簧提出要拨款新建战船,以资巡护。但朝廷于道光十年(1830)规定:“各省工程,除军装、器械、战船,仍照旧随时估办外,其馀各工概行停止。”杨簧查到此条规定,认为战船是水师操巡需要,不应列入停办工程之列。他向朝廷据理力争,获得批准,于司库存公耗羡银内拨款予以建造,江防安全得以保障。

杨簧还在其任上修缮过明太祖朱元璋陵寝孝陵。道光十五年六月,一日,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明孝陵大殿、朝房、碑殿、宰牲房、戟门等处,以及玉河桥、甬道、栏杆、墙垣,受到不同程度的倒塌损毁。杨簧会同府县等地方官员进行勘察,认为亟需抢修,请求朝廷批准。道光皇帝所下的圣旨中说“伏查古昔陵寝,遇有坍塌,自应修葺完固,以资防护。”批准了申请,并由司库所存公银拨给修缮,保护了这个著名文物古迹。

救助外夷民 厚彰中华德

道光十五年七月,杨簧接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报告称:弁兵在海塘一带巡逻时,见塘外沙滩有遭风损坏夷船一只,随潮漂流搁浅,有遇险琉球国人十七名,为船主、商人、舵工、水手等人。该船在海上遭遇大风,船遭损坏,漂流到此。杨簧指示要妥善照顾,给予优抚。华亭地方官员将遇险的琉球人,送至公所,并制备衣履,提供饮食住宿,并将寻获的失事船上漂失物归还。已坏之船,由官方估价从高变卖,较飘损之物多出数倍,琉球人喜出望外。

二十余日后,杨簧接如皋县报告称:当日,防守海口弁兵,巡逻至如皋县挨沙横港,见有失事夷船一只,船舱进水搁浅于海滩,发现遇险朝鲜国人六名,他们开船出海捕鱼,遭遇大风,船已损坏,漂流到此。杨簧指示要极力救助,妥为照顾。如皋地方官员将他们安置在公所里,给口粮解决饮食问题,原船变卖,优给价款,朝鲜人极为感激。

琉球国遇险船民后被送到浙江,由官府派员护送从陆路到福建,再搭乘便船回琉球。朝鲜国遇险船民则派员护送到北京,再回朝鲜。路上的地方官府逐站做好接待、接护前进,琉球、朝鲜两国遇险船民得以顺利回归祖国。

道光十八年(1838)五月,因杨簧年龄较大,在江宁布政使任上调回北京候补京堂,十月,授光禄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杨簧因母亲已八十多岁,要为母亲养老送终,请求朝廷批准致仕,得到批准,并晋升为资政大夫(正二品),时年64岁。

杨簧故居弘远堂,位于连城县庙前芷溪村后的桃源山麓,为明末古建筑,当地百姓称为草坪老屋,列入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弘远堂包括后花园在内,总面积达4800余平方米。2015年,省政府下拨15万元文物维修保护专款对其进行维修。目前,草坪老屋除了桅杆石、下马碑外,基本保持原状,正向八方来客默默诉说着清代二品大员杨簧曾经辉煌的过往。

(执笔: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李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