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丞同志清廉事迹挖掘研究之二

一段残墙 映照初心


在张鼎丞的家乡永定区金砂镇西田村,留下了一段宽约1米、高不过2米的残墙。这段残墙历经百年沧桑,铭记了一个革命家庭的牺牲奉献,也见证了一个革命者为民服务的如磐初心。1928年6月,张鼎丞领导永定暴动。永定暴动把闽西农民武装暴动推向了高潮。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第24号通告中指出“永定暴动已成整个闽西暴动的开始,也是福建总暴动的先声,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当暴动队伍撤回乡村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全县暴动区域发动残酷的军事“清剿”。张鼎丞的家乡金砂首当其冲。为应付敌人的“清剿”,张鼎丞从暴动队伍中精选200多名最勇敢、最坚定的队员建立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溪南红军营。7月7日,驻扎永定城的军阀江湘所部400余人在民团、土劣的配合下向金砂发动疯狂进攻。他们使用烧、杀、抢等手段残酷地镇压当地革命群众,还放火烧掉了张鼎丞出生的故居,只留下现在可见的厨房旁边的一段残墙。

为了支持革命,张鼎丞家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父亲、母亲、妻子、弟弟和侄女等7位亲人为革命献身。1929年春,担任永定县委常委兼军事部长的二弟范炳元(原名张福义)被敌人割下头颅,英勇就义,时年29岁。1930年,小弟张福智(又名张志)在厦门做秘密地下交通工作,又不幸因病去世,时年不到15岁。同年5月,堂妹张锦辉在峰市被敌人杀害,年仅15岁。1935年,父亲张来洪也在敌人残酷“清剿”中遇害。1927年,张鼎丞走上革命道路后,他的母亲范达春全力支持儿子。1928年秋,张鼎丞的住宅和财物被敌人烧毁后,范达春咬紧牙关,自己搭了一个草棚栖身,还叮嘱儿子:“尽力去打恶人,家里一切不要挂念”。1936年夏,范达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直至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获释。范达春出狱后,遍身伤痛,于1938年与世长辞,时年58岁。去世前,她还托人转告张鼎丞要安心工作,尽忠革命。林伯渠称赞她是“一个新时代的母〔的〕典型”。

赖月华18岁时与张鼎丞结婚,曾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等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她被留下坚持在闽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1944年10月在湖雷阙背的阻击战中,战斗到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殉难,时年39岁。

范乐春是一位闽西杰出的妇女领袖,曾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担任永定县委书记,留在闽西苏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冬,与张鼎丞结婚。1938 年3月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后,继续留在闽西坚持斗争,后来积劳成疾,于1941年5月在永定西溪病逝,时年38岁。

张鼎丞尽管居功至伟,他的家人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49年9月永定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乡亲们多次建议张鼎丞重建1928年被国民党烧为废墟的房子,他都没有同意。1964年8月,永定暴动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写信给张鼎丞在厦门工作的侄儿张定安,告知准备重建张鼎丞在金砂的房子作为纪念室。张定安将原信转给张鼎丞。9月27日,张鼎丞写了一封长信给张定安,对重建房子的事再次表示不同意。张鼎丞在信中说:“我过去在金砂住过的房子,根本不应该考虑重建。过去就有人提过这个问题,我一直不同意。在旧社会里,做了官,就要在家乡买田置产,大兴土木,筑楼建房,修祠堂立碑石,所谓光宗耀祖。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一个革命者应当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服务,而绝不可以为少数人服务,更不能为自己服务。”“现在农村的情况虽然比以往有很大的改善,但大多数地方还没有摆脱贫困,大多数人住房拥挤、简陋,如果把我的房子重建,会有什么影响?”“需要作为纪念的话,保留现在这个样子,立一个说明牌,说明原来的样子,说明怎样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的,就可起到纪念的作用。”

家乡人民遵从张鼎丞的意见,所以他的故居至今没有得以重建,只留下一段久经风霜的残墙。张鼎丞生前两袖清风,身后片瓦不留。这就是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段残墙亦成为一座矗立在世人心中的巍巍丰碑。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蓝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