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


向贤彪

当前,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正在有序有效推进,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把纪律规矩刻印在心、内化为日常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律的,才是自由的。”我们常将纪律比作“紧箍咒”,常说“纪律是块铁,谁碰谁流血”,但也有“纪律是个圈,自由在里边”的说法。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只有让纪律规矩驻于心田,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才能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安心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创造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

要常念“紧箍咒”。《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交给唐僧一套衣帽,并教授一篇“定心真言”,也就是紧箍咒。“嵌金花帽”上的金箍,看似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实则帮助其戒恶戒嗔戒贪戒痴,最终得以辅佐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西游记》中的这个比喻,强调“脑子里要有个‘紧箍咒’。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没有敬畏感就会迷了道。”党纪就是管理约束党员的“紧箍咒”,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必须心怀敬畏之心、常念“紧箍咒”。一方面必须学纪、知纪,认真纠正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的问题,通过逐条逐段学、联系实际学、以案促学、以案说纪等方法,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违反了有什么危害、会受到什么惩戒,为明纪、守纪打牢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自觉对照纪律条例,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通过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正反典型中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自觉把“紧箍咒”变为“护身符”,使铁的纪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用好“护身符”。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党纪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只有在“护身符”的约束和保护下,按照纪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也才是安全的;如果挣脱“护身符”的约束,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遭遇“温水煮青蛙”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名节尽毁,最终必然受到纪律的惩罚。用好“护身符”,关键在于严格自律,加强自我约束。历史上大凡高洁之人,都是严于自律之人,因而鲜有诱惑能将其俘虏。被称为“一钱太守”的刘宠、“二不尚书”的范景文、“三汤道台”的汤斌、“四知先生”的杨震、“五代清郎”的袁聿修等,皆是这样的律己之人。今天,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且严峻,因之,党员干部更应该自觉用好“护身符”,涵养律己心,时刻不忘党员干部身份,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既自律其心又自律其行,该做的事坚决做好,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紧把“关口”、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唯有如此,才可做到“心地安然无敲门之惊,胸怀坦荡无指脊之虑”,也才能享有党规党纪赋予的自由,体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快意。

要警惕“一念差”。“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唐人小说笔记记载一则故事:某县令想当清官,无奈管不住自己,一见“黄白物”就心里发痒,痛苦至极。他找阎王爷诉苦,阎王爷说,“尔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将贪心洗净,馋眼换掉就成。”于是阎王爷命“鬼医”替他开肠破肚,“洗心换眼”之后,他果真做了清官。但人世间没有“鬼医”,党员干部在抵制诱惑、拒绝腐败方面,最好的医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违规违纪犯错误、栽跟头,皆因管不住自己的手,管不住自己的脚,管不住自己的心,听从了“一念之差”的误导,从一次犯错导致屡屡犯错,最后由破纪到破法。“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反面典型中受警醒、受教育,就要树牢纪律观念、强化纪律敬畏、严格纪律约束、加强纪律养成,切实警惕“一念之差”,坚决同不良念头作斗争,通过“治未病”防感染病毒,防止一步守不住,步步守不住的多米诺牌效应。

从根本上来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的日常自觉,来源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来源于党性的坚强。理想信念越坚定,党性越坚强,敬畏之心、律己之心就越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只有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在知行合一上求实效,提升修养锤炼党性,就能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