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枚武术窥客家武林规矩


图为五枚拳棍进盾器械对练表演。

邱德昌 文/图

客家武术是中华武术大家庭的一员,“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受客家文化的滋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武术。

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几度南迁,筚路蓝缕,其生存环境极为险恶。适者生存,客家人只能自我武装、强壮,于是习武成风。客家人历来有崇文尚武精神,有“要看得、要讲得、要打得”“书爱读,武爱练,老婆唔娶也随便”等谚语。客家武术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秉承儒家文化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上,有其恪守之道,与江湖共生共存,又独善其身,形成一套武林规矩。

客家拳种——上杭五枚拳名列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其创始人是清代武术家五枚。传五枚与白眉、至善、冯道德、苗显并称为南少林“五老”,成为福建反清复明重要势力,后五枚至广东,另立门户授徒,并定下“传女不传男”门规,五枚拳术始于福建、广东流传。清末五枚弟子某尼僧云游至上杭庐丰摩陀寨(古称武婆寨),此尼身怀五枚绝技,遇“花鼓娘子”王秀英(艺名梅花)到此地卖艺,结为知己,并传其五枚绝技,王秀英与庐丰扶阳村武术名家丘正元结为连理,并传拳于丘正元。丘正元曾与一太极高手交手,败北后习太极拳,融太极缠丝劲与技法于五枚拳,创“软桩八法”,称“上杭五枚拳”,丘正元始为上杭五枚武术开山祖。

五枚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客家文化为本,与客家儒学追求可谓一脉相承。

一是讲武德。尊师重礼,是五枚拳的首要之义。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古称智、仁、勇为三大德,即孔子所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五枚拳也要求弟子们做到尊师重道,扶危济困。五枚拳上杭第一代传人丘正元先生虽一辈子以教拳为生,但对收徒弟十分讲究,品德不良或性格粗暴者,一律不收,要求学者对自己称“先生”。清末民初学者丘复先生有《丘正元先生传》记载:“里俗称教读者曰‘先生’,称骑射技击之师曰‘师父’,音与‘司务’同,盖凡服贱役者之通称也。自后,称师父者,正元皆不应,学者必呼为‘正元先生’。正元通文理,所书擘窠大字尤雄伟。邻村‘丰稔宫’三字,即正元手书也。其授徒必察其人善良而后教,苟凶恶者,虽教亦不肯竞其术。”

五枚拳师训要求,与人切磋武术,讲究恰到好处,不能伤人,其手法,也称朋友手。如对方进攻,我方以迫其倒地或撤去器械为妙,不伤其要害。如五枚拳“八法”之一法称“逼”,就是以劲力压制和封闭对方,使对方无法出手。五枚拳术,有如太极手法,或粘或连,或重或轻,或进或退,以柔克刚,切磋武艺,讲究点到为止,要求切磋武技和气一团。民国年间,上杭中都古基村便设习武场所,称武厂,武厂大门联横联云:“和气一团”,就是提醒五枚拳众弟子们要以和为贵,以德会武。

二讲礼节。江湖之间最讲究礼节,凡单独表演套路或对练,均要请拳,以示尊重对方。请拳也叫拳礼,是武术中礼仪性的招式,在武术开场和结束时均要出示拳礼,表示谦虚礼让。另,古时习武之人相见时多以抱拳礼为多,不能握手,以免握手时力度不同而造成误会。请拳的方式很多,有鞠躬礼、抱拳礼、合十礼、举手礼、三指礼、一字礼、莲花礼、无为礼等。五枚拳中,请拳,也叫“五湖四海”,右手握拳,五指并拢,称“五湖”;左手四成掌,称“四海”。所以,五枚拳第一招均称“五湖四海”,亦称“请拳”。五枚拳请拳出手由腰间向前向上运动,这个动作一是达到了礼节,二是还具备了防守准备,使大门紧锁,不露空档。

三遵规矩。客家武术各师虽有各教,但拜师学艺的仪式大致相同。拜师时,正面墙上挂着历代的传承师爷,并安一个牌位,牌子上写“天地君亲师神位”,师父领着众弟子先焚香敬拜祖师爷。之后,师父端坐太师椅,两旁站立已入门的众弟子,拟入门的弟子跪于前,要递上拜师礼(红包)和拜师茶。然后,由大弟子念门规戒律,念毕,叩三个响头,将写好的拜师帖子递给师父,拜师帖子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师父接过后签上大名,交给大弟子保存,算是预入了师门。一年后,师门要举行换帖仪式,众新入门的弟子集体参与,这一年内新入门的弟子经过一年的考察,确认没有犯门规戒律,便算通过了考察,集中将拜师帖子交给师父,称“交换帖子”,这才算正式入了师门。设置的武厂,厂内中堂必设神位,名“天地君亲师神位”,每每教拳时,弟子必须毕恭毕敬点香,跪拜祖师后才开始教拳。舞狮时,若在厂内,狮子必须先行到神位前下跪拜师,方可展演。出门外出表演,也要先到神位前跪拜,将香火包在布袋上,系在鼓架上,带着出门,以替代神位。到了异地,在表演前,狮子也必须先向鼓架上的香炉袋行礼。表演武术时,若是表演器械,也要先向鼓架上的香火布袋行礼,以示尊师之意。进入他人祠堂拜狮,由师傅引进大门,从右门进大厅,便在大厅叩首行礼拜狮,然后,从右到左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拜,表示四季吉祥纳福之意。到他村表演时,若没有接到邀请,便先行投上帖子,写上“某狮队于某日前来表演,请予接洽为荷”字样,并事先要打听,这个村,有没有出过狮子,这个村有没有练武师父,若有,狮子进村后,要先行到狮子设厂神位处或武术师父处拜访,下跪行礼。这个村若真心接纳你,则热情欢迎,先是下跪叩首答谢,后扶起狮子,燃放鞭炮、挂颈(红包)和丰盛宴席礼待,村里的师父领着狮队到村里祖祠或体面人家舞狮,最后,在村里开阔处,举行舞狮武术表演。一般先表演双狮,再表演单狮,最后表演武术。结束后便是宴请,其乐融融。

舞狮表演时,要亮出自己的师承,若遇上懂行的,问:“贵狮的鼓有几个钉子?”若回答不出来,便说明是个半路出家的。若回答:“我家大鼓是108个钉子。”内行的便知道是遇上行家了,且知道是哪个门派。内行的人还会考你,你家狮子有几尺等等问题,你也须懂得回答,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让扮演弥勒道人的手势来回答。弥勒道人在表演“量狮”这个章节时,先量狮子头大小,后量狮子身子多长多宽,进五步,退五步,转身抬腿,举手批臂,均要体现武术技击之法,还要用手势量出“3821”,38指的是三尺八,表示狮头直径,21指的是二丈一,表示狮子身长,这个尺寸,比生活中的狮子大小夸张了许多,因为是神话故事,把狮子夸大,形容这只宫廷里走出的狮子,是皇家狮子,威武非凡,与众不同,故舞狮时有“量狮”这一出戏。

从五枚拳的习武规矩可以窥见,客家武术耕植于传统儒家礼俗,崇武尚德,成为习武者的一项最基本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