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为礼义之乡”,朱熹留给龙岩的文化遗产


陈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心中默吟着这首七言绝句,来到龙川河岸。在这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鲜花肆意绽放,环顾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与《春日》蕴涵之意境,何其相仿!然,《春日》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诗作者朱熹(1130-1200),生活在南宋孝宗至宁宗时代,一生担任过多个地方官,但主要精力却用于研究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卒谥“文”,世人称其“朱文公”,是继孔子之后学术思想集大成者,对人类思想史作出重要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朱子”。

宋淳熙十年(1183),在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的大教育学朱熹,接到了龙岩县李永、曾秘恭请朱熹为重新修建好的“龙岩学宫”撰文。得知李永、曾秘是龙岩县丞的前后任,相继于“为县斗僻,介于两越之间,俗固穷陋”的龙岩,“以兴学化民为己任”,营造“凡为屋四百楹,殿堂门庑,师生之舍,无一不具”的龙岩学宫时,感到十分高兴,欣然挥笔写下了《龙岩学宫记》。

朱熹在《龙岩学宫记》中,指出了学宫的使命和作用是敦崇实学、兴起人文,阐明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提出“圣贤之学者”唯有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只有通过求师访友、诵读诗书,才能提升个人的学问和修养。告诫人们“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之行日笃,而身无不修也;求师取友、诵诗读书之趣日深,而礼无不穷也”。

短短 600多字的《龙岩学宫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饱含朱熹对龙岩崇文重教的肯定,寄予了学宫文化教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不言而喻,其对龙岩文化产生的巨大作用与影响,以及本身所折射的象征意义,在龙岩的人文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淳熙十六年(1189),朝廷诏命朱熹知漳州。第二年即宋绍熙元年(1190)四月,61岁的朱熹到漳州就任。当时的漳州管辖龙溪、漳浦、长泰、龙岩四县。知漳州期间,朱熹“见本州四县,龙溪诸邑风俗醇厚,少有公事干扰州府,独有龙岩一县,地僻山深,无海乡鱼盐之利,其民生理平薄,作业辛苦”,且“州府既远,情意不通”,历代的官吏不究心体察民情、对民众未能躬行教化,只知道经常多派人员下乡骚扰,“致使其民不见礼义”,引起民变。对此,朱熹即书《劝谕龙岩县榜》一文。

《劝谕龙岩县榜》告知民众,“既为王民便当遵守王法”;同时下令龙岩知县,必须“约束官吏,务宣教化,恪守条法”,不得像从前那样骚扰民众;倡议龙岩的民众,“自今以后,各修本业”,不做违法作乱的事情,不要酗酒赌博,不要打架斗殴,不要无事生非,动不动就打官司,不能老是想着去占有别人的好处(便宜),更不要相互隐瞒、相互欺骗;而要引导民众“爱身忍事、畏惧官司”,不可以像从前那样“咆哮告讦,抵拒追呼,倚靠凶狠,冒犯邢宪,”唯愿改变彪悍民风,遵守规则,让龙岩“复为礼义之乡,子子孙孙永陶圣化”。

《劝谕龙岩县榜》对当时民风彪悍、官吏约束不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提倡建立符合理学“礼”之要求的社会关系,构建依法治理的行为秩序,促进良好民风和文明教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朱熹知漳州时,崇儒兴学、整顿吏治、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发展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方法措施,其中的《劝农文》和《劝谕榜》等,对龙岩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劝农文》和《劝谕榜》两文也被载入《龙岩县(州)志》。当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即《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于漳首次刊刻,影响最广、最为重要,其后不久便风行天下。元朝时期,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为标准,并作为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作为当时漳州下辖四个县之一的龙岩,与朱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熹思想对龙岩的影响,被称之为“朱子过化”,给龙岩的风俗形成和民众思维方式的塑造影响巨大,构成了龙岩人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从此以后,龙岩城中的县(州)学,乡村中的社学、乡校得到了极大发展,至清朝末年,龙岩书院、仰止书院、石埭书院、新罗书院、崇文书院、万安书院、松涛书院、青云书院等星罗棋布于龙岩城乡。根据民国版(1945)《龙岩县志》统计,全县曾经有历代所建的古书院达57所。目前,龙池书院、登龙书院、桐冈书院等依然屹立于龙川大地。经过一代代的文化传播和人文教化,明清时期,龙岩“城内十八巷中,官邸民宅庇联,民风淳朴,名人硕彦,擢科第而显要者,源源相继,岩士大夫济济林之”。也就是说,从朱熹“过化”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旨废除科举制度止,龙岩高中进士的近40人,中举人的达 200多人。随着“人文日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昔时“为县斗僻”“俗固穷陋”的龙岩县,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省直隶州,辖漳平、宁洋等县,促进龙岩文化教育、文明教化继续提升。民国及以后,龙岩一直是道、行政督察区、专员(地区)公署驻地。1996年11月,龙岩撤地设市,成为全国300多个、福建省9个地级市之一,文化教育、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空前发展。朱熹思想影响不容忽视。

龙岩人对“德化甚盛”的朱熹,思念深切,信奉至诚。为继承朱子文化,元大德三年(1299)龙岩学宫扩建时,于学宫之侧修建了“朱文公祠”,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龙岩知县胡景华将“朱文公祠”与龙岩书院同建于龙岩名胜——龙岩洞前,朱熹成为龙岩民众顶礼膜拜的神明。

繁花似锦、芳菲四溢的仲春时节,再次吟唱朱熹的《春日》绝句,如浴暖阳、如沐清风,情意盎然、心有所感。“学集大成,功昭过化,一期遗泽,百世永怀”,就是邑人几百年来对朱子留给龙岩遗产的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