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遐忆


刘桂平

每到清明时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扫墓的往事。

小时候,我都是被父母派去扫公墓。因为人多热闹,少则10余人多则20余人,而且墓地比较古老偏远,一路翻山越岭,大家有说有笑,快乐无比。

越古老的墓越讲究风水。山为龙,水为龙之血脉,依山傍水之处是古人安身立命的宝地。记得大人们说过有一个老祖宗的墓风水极佳。因为该墓背靠山,山脚下是溪流,从墓地远望对面的连绵群山像是一座笔架山。因此,父亲都会安排我去扫这个“风水宝地”,还要我另带香烛、鞭炮、供品等。每次父亲都会跟我说:“要虔诚地祭拜,多烧香烛、多磕几个响头,老祖宗一定会保佑你读好书的。”

到了山上,找到墓地后,大人们就用锄头和镰刀将墓地上的杂草除去、整理干净。铺开草纸后,把供品摆上,接着烧香烛、纸钱,放鞭炮。

在除草和祭祀的间隙,大人们一般都会讲述代代相传的墓主人故事,让我们感受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家族的传承,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慨,激励后辈们向先祖学习,勇往直前。

令我最难忘的是一种传统的供品——糍粑。清明打糍粑祭墓是我们客家人的习俗,蕴含着人们思念祖德的情愫。

母亲把香喷喷冒着热气的熟糯米饭打到庭院的石臼里。一家人围着石臼,趁热打糍粑。你几锤,我几梆,轮番着打,接着翻转,尽量打均匀,最后将打好的糍粑团搬离石臼。糍粑团被端到桌上的盆里,全家大小围在桌旁捏糍粑。桌子上早已准备好的大簸箕里撒满了豆子炒熟后磨成金黄色的豆粉。

捏好的糍粑就放在簸箕里,粘上豆黄,有香有味,还不粘手。这种咸味黄豆糍粑一般比较大个,还有一种小个的粘白糖的甜糍粑,孩子们都爱吃。特别是刚打出来的糍粑,热乎乎的,粘上黄豆粉或者白糖,呲溜,让人口水流一地。

小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清明节的糍粑了。跟着大人们去扫墓结束后,牵头的户主就会给大家分发糍粑。每次扫墓,我们都巴不得早点结束祭墓的程序,能把糍粑早点分给我们。

有一次,为了那几个糍粑,我们跟随大人们到十多公里外的地方扫墓,恰逢下起了阵雨,脚掌磨起了泡,衣服也淋湿了,好不容易等大人扫完墓才分到两三个糍粑。难忍饥饿,我们汗水、雨水就着糍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打糍粑已基本不用手工,而是用机器了,甚至可以在集市上购买了。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样子,但却再也没有儿时的味道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化雨寄哀思。逝去的,虽已消散,但记忆依旧存在,忘却的是伤痛,不忘的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