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珍坑,展现山村振兴新篇章


融媒体记者 赖珊盛

最近,只要你来到珍坑村,无不为村里的变化感到吃惊:原先杂乱的河流,现有了生态护岸和游步道,村口建起了一座别致的屋桥;沿着整洁的村道,到这里追求原生态的森林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珍坑村,坐落在新罗区白沙镇的偏远地带,虽距离集镇32公里,市中心更是达到77公里,但如今,这个拥有3个自然村、112户、381人口的小山村已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一位特殊的驻村书记——龙岩市2022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林万友紧密相关。

2021年7月,省审计厅干部林万友响应组织号召,舍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克服家庭困难,以军人的坚毅和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毅然奔赴偏远山村,担任珍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面对崎岖蜿蜒的山道,他满怀热情,致力于改变珍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推动乡村振兴。

“从白沙集镇到珍坑村,沿着水库库区公路,人们常说是山路十八弯,我这里却有237个弯。”林万友说。

林万友到任后,自带泡面干粮,进村入户,做村民的朋友,认真摸清了村情。

针对珍坑村党支部曾存在的软弱涣散问题,林万友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狠抓组织建设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包括《珍坑村公章管理规定》《珍坑村村规民约》《珍坑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力地提升了村级治理效能。

林万友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产业振兴。他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拓宽乡村振兴思路,将相关工作融入日常组

织生活,培养了一批有能力、受信赖的党员和后备干部,甚至创新性地创建了白沙镇首个联合党支部,实现跨村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当他了解到珍坑村、孔党村、吕凤村、陈地村等沿线村庄没有乡村班车,百姓出入难的问题,能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寻找相关部门协调,会同沿线村庄负责人商量,最终以政府每年补贴5000元,沿线行政村每年补贴1万元,恢复开通中巴一部,由漳平赤水开往龙岩,每天往返一次,极大限度解决多年来百姓出入难的问题。

林万友把私车开到村里,为的是可以为群众快捷奔走。驻村以来,他通过多方筹措,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落地实施项目达12个,总投资1400多万元。其中建设吕凤溪(白沙珍坑段)安全生态水系573米,总投资542多万元;微景观工程“腾龙桥”一座,总投资180万元;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一个,总投资约124.6万元;“两治一拆”项目,总投资约83万多元;建设“长者食堂”,总投资约20万多元;幸福院一个,总投资约35万元;绿盈乡村项目,总投资区120万;“非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投资约61万多元;建设烤烟房5座,总投资约34.8万元;九龙江源头珍坑段水域整治工程,总投资190万元;丰头小组饮用水建设,总投资约6万多元;应急抢险救灾点建设,总投资约5万元......

林万友认为,山村要可持续发展,最终要靠产业支撑,增强“造血”功能。他引领村里成立“珍坑村珍华种植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烟草种植面积。2023年开垦抛荒地近百亩,组织烟稻等轮种200余亩,新增产值约120万元,村财收入增加8万余元;再次,把贫困户纳入小溪村灵芝种植合作社,增加贫困户家族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与派出单位审计厅上下联动,盘活村土地资源,2022年、2023年,省审计厅200名党员干部每年在珍坑村认领水田20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种植户大米销售问题。

精准施策,以项目带动破解乡村经济发展瓶颈,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幸福感与获得感其实是要不断付出的。林万友驻村之初,小女儿才两周,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他妻子身上。他长期在外奔波,独居在乡村,到了夜晚面对的常常是孤独与漫漫长夜......

摸清村情求发展,夯实基础强堡垒,寻找项目奔富路,林万友让珍坑村在绿水青山之间绽放出秀美的明天。

“路更宽了,村庄更漂亮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了,家家户户通了路灯了,我感到三年的努力很值得......”

通过他的努力,珍坑村已然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转变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兴旺的新农村,托起了秀美山村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