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向创新要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速涌动


通讯员 陈盛华 林斯乾

阳春时节,万物勃发。在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福建常青新能源三元前驱体生产项目二期现场,工人师傅们正忙着进行设备安装;在福建新安年产14.2万吨磷系阻燃剂产业项目,也是一派热火朝天。

近年来,上杭县深入开展“三争”行动,产业活力加快释放,吉利、巴斯夫、宁德时代、传化、贵州磷化、广汽、广州工控、广州建筑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纷加盟,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接续落地投产,锂电新材料、半导体材料、储能、无人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

作为老区山区,上杭区位条件、资源禀赋都不具优势,为何能吸引这么多大企业、大项目纷至沓来?

选准赛道 超前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金铜产业是上杭的主导产业,以紫金山为龙头,该县大力发展矿产冶金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出千亿级金铜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产值1152.8亿元。但是,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如何在危中寻机、机中寻变?

从2017年起,上杭县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立足产业基础,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提前谋划布局锂电池材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提前谋划布局锂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细分赛道。随着常青新能源、新安科技、德尔科技、紫金锂元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材料企业在当地崛起,2023年,该县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63.4亿元,过去四年年均增速34%。

同时,上杭县还敏锐把握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产业机遇,持续加大在下一代半导体材料方向的项目引进和投资布局,今年3月举行的易控智驾总部落户上杭专场签约,标志着该县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重大突破。

聚光生火 把有限资源放在细分产业领域

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是关键。上杭县充分发挥国企、国资的撬动作用,集聚各类资源,全力支持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来自上杭的德尔科技、晶旭半导体分别获首届和第二届最高奖,是目前全省获此殊荣的仅有的两家企业。截至2023年底,该县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24家、升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

众多高科技企业的背后,是一个个人才团队。该县通过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的方式,将项目与人才紧紧融合,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推动创新链。截至目前,全县有国家重大计划人才11人、占全市64.7%,省高层次ABC类人才212人、占全市46.1%,省工科青年专业人才471人、占全市60%。

协同创新 构建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上杭县积极对接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联合设立重大研发机构,助推多家重点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深化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截至目前,共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1个、市级14个,平台数量和质量居龙岩市前列,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000余项,超过1000项科技创新成果在上杭落地转化。

“这里的产业园有优越政策条件和上下游企业的紧密联系,在这里创业是我们团队良好的发展机遇。”福建天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奕丰说。如今,他已在上杭工作6年,带领团队取得了超净高纯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材料国产化的突破。

近年来,上杭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近三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全市第一、全省前列,2023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再次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连续第八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