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共促经济回升向好

研究制定超长期特别国债具体方案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


2月末,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保持8.7%、9.0%、10.1%的较快增长......系列数据显示出投资开局平稳,财政金融政策发力显效。多个部门有关负责人3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推动全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研究制定超长期特别国债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

推动投资平稳增长

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的整体投资增长8.9%,实现平稳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快审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等,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多方面拓展有效投资的空间;推动全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回升、长期向好。

谈及2023年增发国债,刘苏社介绍,截至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财政收入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开局平稳。今年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万亿元,同比下降2.3%,但是按照可比口径实际增长2.5%左右。同时,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支出进度是近五年同期最快的,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等领域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谈及政府债务水平,廖岷表示,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对于下一步工作,廖岷表示,财政部将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强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

“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宣昌能说。此外,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资金空转问题,宣昌能表示,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更大。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