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刘燕萍

近日,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短视频,视频里都是留守儿童等待父母回家过年的情景,其中一个小朋友拿着手电筒,像黑夜里的光点跑出几百米去迎接父母的一幕,让我感慨颇深,它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

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去城市打工,爸爸也一样,只留下妈妈照顾我们一家老小。由于爸爸很少回家,即便回来每次也只逗留几天,所以年幼时的我对爸爸感到陌生。记得自己约莫五六岁的样子,放寒假后,就开始每天追着妈妈问爸爸何时回来。在得知爸爸第二天就会回来时,我兴奋得一晚都睡不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特别是想到妈妈说爸爸跟我一样都有着一双不大却炯炯有神的眼睛。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简单洗漱后,便穿上棉袄,一路小跑到村口等爸爸。凛冽的寒风将大树吹得光秃秃的,我的小脸蛋也隐隐作痛,但依旧吹灭不了我急切见到爸爸的热情。就这样,我一直盯着来来往往的中巴车,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望眼欲穿。眼看着远远的拐弯处驶来一辆中巴,我便在心里默默祈祷,遗憾的是它竟与我擦肩而过。接下来几次,中巴是停了,但从车上下来的却是别人的爸爸!顿时,兴奋感就像车轮滚起的扬尘,飘散在空中,无影无踪。

不知过了多久,又来了一辆中巴,我的内心再次忐忑不安起来,但坚信这回车上一定有爸爸。就在车子停下的那一刻,我赶紧躲到大树后面,小心翼翼地探出半个头,眼睛死死地盯着车门,在看到下来的那个人与照片中的爸爸模样差不多时,我一阵激动,不过却鬼使神差地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将自己藏在大门后,透过门缝屏住呼吸静静观察着。

“燕子,你爸回来啦!”当小伙伴们开心大喊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顺着脸颊缓缓流下,滚烫滚烫的,烫在脸上,也融进心里。我看到爸爸四处张望,像是在找寻着我。或许是因为聚少离多产生的距离感,又或是父亲自带的威严感,我竟不敢主动靠近,无法大方地走出去叫一声“爸爸”,再与他来个大大的拥抱。那声“爸爸”还是在大人们活跃了一下家庭气氛后才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现在回想起来,仍感遗憾但又那般温暖......

那个年代的农村,有太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也有太多像爸爸一样的父母,过年时那些久久未见的亲人,那句难以脱口而出的称谓,还有那双朦胧的泪眼,每年周而复始地演绎着一幕幕久别重逢的温馨。家,就像是一个风向标,把你带往想去的地方,却从不会让你迷失方向,会指引你回到等待你的人身旁。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即便忍受一路舟车劳顿,人们也都要回家,与亲人过个团圆年。在与父母、孩子拥抱的那一瞬间,一年到头在外奔波奋斗的辛酸,便化为乌有,仅剩下家的港湾里无尽的温柔与安宁。此刻,你会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