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红军哥』 贵州『恩嫂娘』

——寻访长汀县三洲镇长征红军战士吴顺标的生命足迹


吴顺标当年藏身的石崖洞

王坚 文/图

这是一次煎熬了88年岁月的寻亲之旅,一次跨越了千山万水的感恩之旅。2023年11月19日,贵州省习水县同民镇烈士陵园内。松柏寂寂,烛香袅袅。笔者随同长汀县三洲镇桐坝村的吴氏寻亲代表,终于见到了长征红军战士吴顺标的埋骨坟茔。

1935年初遵义会议后,吴顺标在著名的青杠坡战斗中身负重伤,安置在当地群众家中养伤。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伤愈后的吴顺标未能重返家乡,于1959年冬因病离世。此次千里寻亲,一段闽黔两省军民鱼水情的动人佳话,在英雄的热土上相传开来。

汀江河畔的红军小哥

年近古稀的桐坝村民吴华兴心怀感伤:“吴顺标是我的满叔公,原名吴恭先,1910年出生在三洲乡的桐子坝村。听父亲说,满叔公从小聪明机灵,读过几年私塾,喜欢在墙上画画。1929年5月,朱毛红军在桐坝附近的水口码头准备离开。满叔公一心想当红军,可因为家中已为他娶亲,多有顾虑。第二天,满叔公下定决心追赶红军,可一直追到河田的朱溪也没赶上。”

“不久,满叔公参加了汀南革命先驱张赤男领导的农民暴动,跟随工农暴动队伍配合红四军四处打仗。1930年,三洲、河田等地陆续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满叔公因为会认些字,先后参加了桐坝乡苏、河田区苏的工作。1932年,在扩红运动中,22岁的满叔公作为乡苏干部带头自愿参加红军。临行时,满叔公的母亲连夜给他打了两双布草鞋,送行时一路走一路掉眼泪。谁也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母子永别。”

“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吴友章于1956年接到满叔公从贵州写来的家信,也收到了当时贵州省赤水县民政科发来的信函,才知道满叔公落户在赤水县翻坪乡小天村。因为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无力承担满叔公回家的路费,以致酿成不可原谅的过错。父亲临终前一再交待我,一定要找到满叔公的下落,这是我们家族上下五代人、郁积了90多年的心病啊!近年,各级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我的堂弟吴南海很热心,多次在网络上向贵州方面发函寻找满叔公,无奈因为新冠疫情暂时中断了......”

百转千回的寻亲之路

2023年4月,吴华兴的侄儿吴林木与好友蓝炳火谈及吴顺标一事。蓝炳火建议根据1956年赤水县民政科寄来的信函线索,寻求公安部门查询网络的帮助。之后,吴林木与赤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了联系。但信函中提到的“翻坪乡小天村”,早已划归习水县管辖。于是,赤水县迅速将这一寻亲信息转达习水县。

习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袁小文告知:“接到信息后,我们连续几天几夜走访,终于在我县醒民镇红岗村言二沟找到了吴顺标的下落。经过入户调查,找到了当年收养吴顺标的村民郑启珍的孙子王世学等人。言二沟地处贵州习水与四川古蔺交界的翻坪大山中,原属赤水县翻坪乡管辖,后归习水县同民镇。1959年冬,吴顺标因病去世,郑启珍、王繁彬母子为其妥善料理后事,安葬在住房不远处的一棵大枣树下。1990年,同民镇建立烈士陵园,经当地村委会和村民建议,吴顺标遗骨迁葬在同民镇烈士陵园内。后因同民镇又划出部分行政村成立醒民镇,现在言二沟所在的红岗村属醒民镇管辖。”

来到青杠坡战斗烈士陵园,在纪念碑附近的一座山头上,镌刻着许多牺牲烈士的姓名及简历。袁小文沉痛地介绍:“根据史料记载,长征红军在青杠坡战斗中伤亡3000余人,但陵园收录的烈士名单极为有限。根据原赤水县民政科的信函,确认吴顺标是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的。所以,也作为‘烈士’列入名单。但因未经其家属同意,吴顺标的遗骨仍安葬在同民镇烈士陵园内。实地调查中,得知安置在言二沟及附近村庄的红军伤员有一批人。其中红三军团某部一营二连三排排长李金标烈士,红军某部二营一连三排排长俞胜标烈士,都是长汀县三洲乡人,和吴顺标同乡。他们俩是在言二沟被反动民团搜捕后牺牲的,当时牺牲的还有一些无名烈士,或许这就是红岗村村名的由来吧。”

恩深义重的“贵州嫂娘”

翻坪山高耸入云,巍然屹立在川黔边界。这里是习水通往古蔺盐茶古道的必经之路。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来到言二沟。58岁的王世学领着我们来到一片宽阔的菜地,指着残存的一个猪圈说:“这里就是我奶奶郑启珍和父亲王繁彬居住的老屋旧址。听父亲说,身负重伤的吴顺标被红军抬来时,有本地的地下党员带路。当时吴顺标25岁,父亲才16岁,奶奶35岁。反动民团闻风而来,第一次包围我们家,奶奶急中生智,把吴顺标藏在厨房阁楼的篾筐里,往灶膛里添香柏树叶烧起浓烟,有个团丁本想上楼搜查,被浓烟呛得睁不开眼,就没上去了,吴顺标侥幸逃过一劫。他因为冲锋时膝盖中弹,流了很多血,人都不成样子。奶奶每天用草药帮他清理伤口,给他吃一些米汤、苞谷糊糊。过了几天,反动民团夜里又来搜查,听到四处山狗狂叫,奶奶赶紧叫父亲背上吴顺标,爬到屋后1000多米的一处石崖下。石崖下有一个凹洞,正好能藏一个人。民团走后,父亲又把家里的蓑衣拿来给吴顺标当被子盖。每天装作下地干活,偷偷送些苞谷、红苕给吴顺标吃。过了十来天,奶奶又让父亲悄悄把吴顺标背回家中。

“没想到又走漏了风声,反动民团第三次来搜查,奶奶赶紧扒开牛圈的牛粪堆,铺上稻草,把吴顺标藏在稻草堆里。团匪搜查时,看到一大堆恶臭的牛粪,以为里面不可能藏人,才转到别处去了。奶奶身材高大、性格泼辣、热心助人,在村里小有名气。经过几次风险后,奶奶就向族长提出把吴顺标改名为‘王德表’,以后就是王家的子侄,不能让外人欺负。从此,吴顺标就一直叫王德表,他称奶奶为‘嫂娘’,和我父亲情同手足。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王德表得以自由出入,开始给一些大户人家打零工,维持生计。”

90岁的王繁顺老人非常健谈:“王德表帮我家打过零工,常和我摆龙门阵。他平时在王家打草鞋、种地,农闲时去20多公里外的棕统坝替人扛木头。有一次,他给我看肚皮上子弹擦过的伤痕,说差2公分他就没命了。青杠坡战斗他是膝盖中弹,伤好了脚还有点瘸。1959年王德表病死,是王繁彬母子俩为他送葬的,墓碑上的姓名改回原名‘吴顺标’。”84岁的余光必说:“我喊王德表为大哥,1949年底解放军在翻坪山剿匪,王德表和王繁彬、王繁绪等人替剿匪部队当向导带路。王德表过后不久参加了原赤水县林滩区区中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土改工作队进驻时,组织批斗地主,王德表带头上台控诉地主恶霸,各项工作很积极......”

按照汀州客家习俗,吴顺标的侄孙媳妇王蓉蓉和侄曾孙吴林木、吴文锋代表所有家族亲人,精心准备了三牲祭品,一同前往吴顺标的救命恩人郑启珍、王繁彬坟墓上祭扫,并制作了锦旗感谢习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红岗村委会等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