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火红的山村
——记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周家地
图为周氏宗祠
■周明华 文/图
周家地是一个传统古村落,更是一方红色的热土。
周家地村位于长汀县羊牯乡,地处武北汀南武夷南麓大山之中。这里群山环绕,竹木繁茂;溪水潺潺,景色宜人。自明朝中期开基以来,这个村庄已有逾500年之久的文化积淀,客家传统风貌浓郁。
村内传统客家建筑周氏宗祠曾为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武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周家地乡苏维埃政府旧址。2021年3月16日,周氏宗祠上榜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据《武平人民革命史》记载:“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汀南八乡(大坑头、周家地、余家地、坪头、梧坊、百丈礤、杨梅坑、塘坑)和美西等地曾一度归武平所属。”1929年10月,在武平小澜武北区委张涤心、李长明等领导下,周家地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带领农民举行暴动。古老的村庄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来到武平小澜成立了武北区苏维埃政府。红四军派闽西政府练林贤在这里开展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他们没收了当地土豪的财产,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史载,“1930年冬,汀南的美西角、羊角溪、周家地、百丈礤、罗坑头等,杭西的回龙、官庄、濯地等相继成立区乡苏维埃政府,红色区域同武北连成一片。到处呈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在练林贤、李长明、张涤心等同志的领导下,周家地成立了周家地乡苏维埃政府。当时乡苏维埃政府设在周氏宗祠里,下设党团小组、赤卫队等组织。随后,乡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争先恐后地参加革命工作。周家地乡还多次被评为苏区模范乡。
1930年7月上旬,闽西武北区苏维埃政府(原闽西第八区苏维埃政府),由武平小澜迁到周家地村。武北区苏维埃政府设在周氏宗祠。这时武北区苏组织十分完善,下设财政部、检察部、裁判部、土地部、内务部兼收发室、军事部、区苏办公室、保卫队、支队部、卫生部等。下又分设:第一大队部、第二大队部、列宁学校、消费合作社、药材合作社等。苏区由弱到强,管辖地包括大坑头乡、官畲乡、余家地乡、周家地乡、梧坊乡、塘坑乡、杨梅乡、吴河乡、小澜乡、饶秀乡等10个乡苏维埃政府。在武北区苏的领导下,一批地主恶霸受到人民政府的严厉惩处。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周家地遭受武北伪救乡团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惨烈报复,在村里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全村原102户426人,只剩73户272人;被逼出卖耕地65亩、山林1700余亩,纸槽关了两间,白色恐怖一时笼罩着周家地村。周家地人民也从未屈服,一直坚持不屈不挠的地下斗争。苏区干部也始终关注着周家地村,转移后多次派员来慰劳群众。
1932年2月,红十二军攻克闽西各县,到达武平小澜,周家地乡苏维政府又重建起来。乡苏维埃政府设在村里桅杆下厅下。村民积极报名参加红军,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革命工作,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许多表现突出的同志先后加入了共产党。根据《武平人民革命史》中第216页(即附录部分的武平革命大事记)中记载:1932年“5月初,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回师赣南,途中曾分几路进入武平再往江西。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王良,途经大禾村时,遭民团兰启观部冷枪击中,不幸牺牲。武平县苏移至武北,先后在亭头、小澜、周家地、河口等地驻扎。”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曾转移到了周氏宗祠。
史载:中央红军东路军回师赣南时,抵达上杭千家村、官庄后,即兵分五路进入武平东北地区,毛泽东随红四军第三次进入武平。在此之前,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练宝桢、张涤心、刘克模、李长明、练为民等县、区、乡许多优秀干部在肃清“社会民主党”中误遭杀害,红色区域很快缩小。幸好红军东路军出击漳州的同时,红十二军进入武平分兵活动,时局才大为改观。待东路军进入武平时,时势一派大好。
毛泽东率东路军总部和红四军由上杭回龙,经长汀羊牯进入武北小澜。当时,周家地是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形势大好。长汀羊牯进入武北小澜,周家地是必经之地。
原省委书记罗明同志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1932年间的武平武北,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
自1929年以来,在周家地列宁学校,一大批周家子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政治常识、军事常识,了解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革命斗争的历练中,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周家优秀青年有的参加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有的留在周边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有的转入地下工作,成为大山里的革命火种。许多周家子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甚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周子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17岁参加革命,历任余周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宣成区游击队战士、班长,工农红军汀杭独立团班长、排长,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八团某部副连长,1933年11月,在武平县永平镇梁山村围歼敌民团匪帮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0岁。周玉田,工农红军汀杭独立团第一连班长,年仅20岁在上杭县白砂镇攻打敌民团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周赉忠,15岁成为余周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后为工农红军宣成区独立营、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某部战士,1933年在武平县小澜地区围歼敌民团匪帮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18岁。周佳城,历任余周乡工农赤卫队队员,工农红军福建军区长汀补充团战士,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师(即红军工人师,亦称中央警卫师)某部班长,1934年随部转战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壮烈牺牲。周风春,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某部战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同年11月在武平县帽村地区反“清剿”游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周尧春、周庆兰、周为宽、周利才、周为富、周凤春、周佳春、周佳兰、周和华、周维宽、周维亮、周玉发......读着烈士纪念碑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脑海里浮现的是他们高大的身影。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为国尽忠,成了烈士。许多周家志士更是成了无名英雄,还有许多在革命斗争的残酷形势下被冲散的红军战士,辗转寻觅,没能跟上队伍,被迫秘密返乡转入地下斗争,年迈时才被追认为失散老红军,如周佳其、周佳森、周盛棠、周庆岳等几十人。
自1930年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后,周家地村尽管遭受敌人多次摧残,仍坚持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49年,周家地村人民翻身得解放,重见光明。党和政府一直惦记着当年的苏区,1951年中央访问团还亲临周家地村慰劳访问。
青山作证,红土留痕。我们怎能忘记这个古老的村落,曾经燃起的熊熊革命之火;我们怎能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曾经浸染过许多革命烈士的鲜血;我们永远忘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曾经留下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奋斗足迹。如今,欣逢盛世,在周家地这块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一代代优秀儿女正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答卷,续写红土地新的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