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座獬豸城 四座古廊桥
图为文川桥
■李元杰 文/图
连城县的前身是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所设的莲城堡,南宋绍兴三年(1133)设县,县名叫莲城县,元末更名为连城县。连城县名源于城东的莲花峰,其山形又像古代御史的獬豸冠,又名冠豸山,因此,连城也叫獬豸之城。獬豸之城的东、南、西三面环水,进出县城主要依靠四座桥梁,分别是文川桥、昼锦桥、彭坊桥、定安桥,其创建的历史为宋代至明代。
未建县先有清溪桥
文川桥开始名清溪桥,是古代连城县城南的重要建筑,南线驿道的分守要津和唯一通道。取名清溪桥,缘于桥下有一条叫水南溪的清澈溪流,最终汇入文川河。南宋开庆元年(1259)编纂成书的《临汀志》记载:“擢桂桥,在莲城县南,旧名‘清溪’,绍兴间,令刘国瑞创。”清溪桥始建于何时,无史料可考。连城建县后,绍兴八年(1138),连城县令、庐陵人刘国瑞,对清溪桥进行重建。由于此桥是当时连城读书人参加府试、乡试乃至院试的必经之路,刘国瑞将其更名为擢桂桥,寓意连城学子科举高中、蟾宫折桂。
宋绍熙间(1190-1194),擢桂桥被大水冲毁,连城县令、九江修水人黄荦重建擢桂桥,上建仰山二圣祠,花费银子七千两。魏郡开国公、《容斋随笔》作者、饶州鄱阳人洪迈为之作记,但记文佚失。嘉定间(1208—1224),擢桂桥毁于大火,黄荦的侄子黄垺任连城县令,全力重建。叔侄县令为方便连城百姓出行,相继修同一座桥,在连城历代百姓中口口相传并载入志书,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摄县事马周卿重修擢桂桥,并更名为文川桥,寓意“文化之川”,首建文川桥澄清阁,是与桥相连的阁楼式建筑,文川桥名自此使用至今。
此后,明代正统、景泰、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和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对文川桥修缮的记录。
嘉庆十八年(1813),前后两任县令阴雨昕、胡振远相继重建文川桥。重建后的文川桥长47.8米,宽4.6米,两墩三孔等跨,长15开间,左右相同。中间东向一间祀观音大士,西向一间采光。桥面中铺40厘米宽红色条石,两侧平铺河卵石。中部重檐歇山顶,两侧有雨遮,桥两端建斗拱门楼。
连城人都把文川桥叫作“大桥上”,而把文川桥南面的居民聚集区叫作“大桥下”,把横穿“大桥下”的这条古官道叫“大桥下路”。“大桥下路”两边汇聚了李氏旋马遗风、八砖世第、归元堂、沈氏熏迎和煦民居等10多栋明清古建筑,“大桥上扁食”是文川桥上的连城美食知名品牌。
昼锦桥建于南宋嘉定年间
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为便利当地百姓在县城西部外的交通出行,县令、宁化人董兴几首建昼锦桥。“昼锦”典故出自《汉书·项籍传》。昼锦,意思是连城在外的成功乡贤,回归故土时,就要身着华丽的衣服,白昼而归,表示功成名就,告知乡梓,回来好报效家乡。
昼锦桥位于连城县城西门,是居民往返长汀县的必经之路。连城百姓俗称“马屎桥”,缘于古代的县衙和驿站需要配备马匹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此地地势平缓、草木丰茂、水源充沛又离县城近,为附城牧马最佳之地,常有马拴于桥上而多马屎,故有此称。董兴几卸任后,携家人定居于文川桥下的大桥下和南门头一带。
明代嘉靖年间,义民谢复隆捐款重建昼锦桥。崇祯年间,谢复隆的后人、玄孙谢建奇等人,再次重建昼锦桥。谢复隆祖孙接力重建昼锦桥的事迹载入连城县志。历史上的昼锦桥遗址位于现在的昼锦桥下方约30米。
彭坊桥建于明成化年间
明成化年间,邑民黄表捐巨资兴建彭坊桥,花费千余金,历八年而桥成,距今约530年。彭坊桥用石筑五墩,屋构23架,其间环栏周砌,这是历史上开始有彭坊桥。取名彭坊,乃河对面是古地名彭坊之故。彭坊桥位于连城北部文川河上,为当时北门居民前往冠豸山、揭乐、塘前的必经之道。
明弘治年间,因火灾和水灾,彭坊桥被毁,黄表儿子黄守约、黄守慎捐款重建。嘉靖年间,彭坊桥又被大水冲毁,黄表孙子黄玑、黄玕、黄琮继承先人志向,再次捐款,彭坊长桥复建完成。连城知县、广东饶平人许尚静撰写的《黄氏三建彭坊桥记》就记载了这个祖孙三代接续捐款修桥的感人故事。
民国期间,彭坊桥损坏严重,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周仰云个人独资捐建,为屋桥构建,上下桥有台阶,桥面铺鹅卵石,桥两边有长木板,供路人休息闲坐。桥外铺桥衣,可以遮风挡雨。
定安桥建于明嘉靖年间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连城遭遇洪水侵袭,南门城墙冲坏,定安桥的前身——一座简易木桥被水冲毁,耆民桑景陆、姚龙为首,集尚义者黄长发、吴世珍、黄长旺、姚得宽、黄玉湖、姚文浩等人,连城典史、浙江余姚人潘瑞携负责督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历时两年,桥成,取名定安,距今近470年。
定安桥名出自北宋名臣梅尧臣诗《送李审言殿丞归河阳》:“大河冬合时,上可驰车马;子归从桥安,黄流在冰下。”意思是从此桥上归,则是一定平安的。嘉靖年间任连城教谕的南昌人胡维新撰有《定安桥记》,记文赞美道:“溪水泱泱兮,偃之苍龙。利攸往兮,殊途归同。尔牧来思兮,饮于长虹。以薪以蒸兮,可南可东。左右逢源兮,厥用何穷?”意思是:文川河水宽阔无涯呀,像天上青龙掉落人间。便利所来所往的人啊,去路不同而归路相同。你们放牧归来呀,在像虹霓一样的安定桥下畅饮。可以砍细柴与粗薪啊,可以南来也可以东往。左右两岸的人民出行通畅,于是子子孙孙受用无穷。
定安桥位于县城东部,是连城居民前往冠豸山、石门湖、连城东部姑田、永安等地的必经之地,位于文川河主河道上,历史上因被大水多次冲毁多次重修。
獬豸之城的四座古桥,两座建于宋代、两座建于明代,原物保存下来的只有文川桥。现在看到的就是连城人熟知的“大桥上”,为清嘉庆年间重建,这座古色古香、漂亮大气的长桥,依然为北往南来的人们提供交通便利,依然向每一位游客诉说她悠久、辉煌、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