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聚焦乡村文化建设——
以“互联网+”模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融媒体记者 刘菲菲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乡村振兴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加快迈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市政协围绕“互联网+乡村振兴”话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精准发力,以“互联网+”模式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怎样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大新动能,让“互联网+”成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纽带”等问题建言献策。
提高认识 抢抓发展机遇
“目前,我市乡村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对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数字化开发程度不够、乡村居民参与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市政协委员林敏表示,随着互联网普及,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联通大世界。一方面,村民可以不再受制于空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充实村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村民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场景,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网络直播带货,更是助力农产品销售迈上了快车道,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解决了一些农村产品优质却销售不佳的尴尬局面。
“我们的乡村文化传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在带动乡镇农产品销售的同时,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弘扬当地特色乡村文化。”林敏认为,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数据优势,打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壁垒,丰富乡村文化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时深挖乡村文化品牌,形成大数据新业态。
林敏说,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要彰显“品牌”,要挖掘乡村居民生活背景、生活方法和生活习惯的共性,从中彰显特性给乡村文化“铸魂”。要集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依托云平台、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各个平台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快手等等新媒体平台,吸引人才和企业投入乡村产业。鼓励与农业产品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改进转运、储存、快递等物流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农产品传输检验机制,给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流结合”提供保障。
汇聚合力 激发振兴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外,利用大数据为乡村发展稳定搭建生产平台、金融平台、旅游平台、治理平台等同样需要重视,需要政府、企业等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
10月25日,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智慧广电+乡村振兴”“新媒体+乡村振兴”“新业态+乡村振兴”等,为乡村振兴带来源头活水,进一步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我市积极推动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巩固和加强乡村宣传舆论主阵地建设,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市已完成建设104个村级乡村振兴智慧广电平台。正在建设55个村级乡村振兴智慧广电平台,其中:新罗区17个村、连城县9个村、长汀县28个村、漳平市1个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直播带货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更直观、更生动的购物体验,衍生出“直播+电商”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新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截至2023年5月,我市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23.6亿元,同比增长2.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5亿元,同比增长12.4%;电商企业36946家,电商店铺 86927家,电商直接从业人员506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