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议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平台”引擎作用——

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数智”动力


■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建设数字乡村提出了指示和部署。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市政协委员认为,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数字乡村平台”引擎作用,不断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让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市政协委员罗红霞告诉记者,致公党龙岩市委会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市乡村数字平台较少,乡村数字化建设缺乏动力。一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数字资源要素统筹不平衡。部分乡村网络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网络性能较差,网络速度较慢,网络连接不稳定的现象,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设施也尚未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未能完全实现智能化的改造升级。二是乡村振兴缺乏数字人才,吸引力不足。我市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基层技术管理人才匮乏,乡村居民素质普遍较低,数字意识淡薄,大部分把数字设备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在生活中缺乏利用数字的意识等,影响数字化在农业农村应用与推广。三是乡村振兴数字化应用水平滞后,基层组织导向作用不够。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缺乏主动性,农业发展数字化应用水平滞后,使得新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受限,特别是在农业经营方面,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数字化平台并未获得有效利用。

为此,致公党龙岩市委会建议,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数据共享平台,并进行定期有效的运营管理维护。同时,依靠农村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社区教育中心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适应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她还建议与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数据平台、运营商共同打造数字乡村治理服务一体化平台,集乡村综合治理、智慧党建、乡村产业振兴等多种数字化运用场景为一体,解决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多、广、散、杂”等痛点问题,提升新型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能力。

此外,他们还建议大力建设乡村农产品平台,把乡村的优质农副产品通过乡村农产品平台销售到城市中去,提高农民收入。罗红霞认为,可借鉴“一亩田”“惠农网”“农商通”“邮乐购”等农产品批发平台,以家庭农场或农户联合体为单位,形成具有闽西特色的产业格局,打造“农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快速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