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濯田镇水头村弘扬客家传统——

传承“投豆”家风,化解民间纠纷


图为长汀濯田水头村赖氏祖祠司马第

■ 陈天长 许兴龙 文/图

“既然谁都说不清楚,你们就不要再争了,还是用老办法,让亲房叔伯姐妹用‘投豆’方式来解决你们两家的菜地纠纷吧!”日前,长汀县濯田镇水头村调委会主任赖喜臣对正在争执菜地的阿玲和阿芳两妯娌说的话。

原来,阿玲和阿芳两妯娌整家外出务工多年,多年后回到家里,因为争执一块菜地而起纠纷。两人都请了同族的亲房叔伯姐妹来证明有争执的那块菜地是自己的,但各说各理。最后,经过商量,决定还是用老办法,就是通过家族里的亲房叔伯姐妹“投豆”来决定两家菜地的界限,认为阿玲说得有理,投一个豆子给阿玲;认为阿芳说得有理的,就投一个豆子给阿芳,最后计算谁的豆子多,就依谁的意见来划分界限。经过亲房们的“投豆”,最终菜地的界限依了阿玲的意见划分,双方均表示尊重亲房们的“投豆”表决结果。

这是长汀县濯田镇水头村运用祖先流传下来的“投豆”家风,对亲房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化解的一个缩影。

相传,赖氏开基祖赖正千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户,早年经营买卖成为濯田镇水头村首富,他从仆人晒豆中得到启发,创立了“投豆”家风,借以告诫子孙勤劳俭朴、睦邻和乡、多行功德、贡献于民。每年,水头村赖姓家族在年终岁首相聚时,都要开展一次“投豆”活动,以对自己一年来在品德修养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经过传承和发展,赖氏家族也用“投豆”当作评理的手段,来化解家族之间和亲房叔伯姐妹之间的纠纷,创新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家训立事

赖氏祖先创立的“投豆”家训,内容包括爱国爱乡、遵规守法、教子有方、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敬老尊贤、勤俭致富、家庭和睦、努力工作、忠实诚信、注重学习等11项。每年除夕晚上在村民的见证下,在“司马第”祖祠大厅中,对照11项内容,18岁以上成年的赖氏子孙用“投豆”来评价一年来的所作所为,给自己一个说法。做得好的投红豆,做得较差或不够的投黑豆,并且给予全部为红豆的子孙后代一定的奖励。凭着这种持久家训家教的约束,通过不断完善自我,激励自己,水头村赖氏子孙勤恳努力,乐善好施,将投豆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

祠堂议事

赖氏开基祖赖正千耗银数千兴建了祖祠“司马第”,计“九厅十八井”,80多个房间,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濯田镇建筑面积最大、建筑规模最宏伟的明清典型厅堂府第式古民居之一。

“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宗祠成为家族里议事的场所。俗话说“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前不久,因为在赡养年老的父母每月应该出多少赡养费的问题上,赖氏兄弟被长辈召集到祠堂里,“手足应当以和为贵,莫因小事伤了亲情”,在家族长辈们的调解下握手言和,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样的场景经常在祠堂里上演……

如今,包括最大宗祠“司马第”在内,整个水头村几百年来陆陆续续共建了13座宗祠,村里也成立了宗祠保护协会。这些宗祠历史悠久,是当地宗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情感、道德教化、培养良好家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岁说事

“年终守岁”,是水头村各姓氏家族传统的民俗。

每年腊月二十七,水头村各姓家族长辈聚在全村的一座寺庙里,烧香点烛礼佛后,就围坐一起,对发生在本村和群众之间的一些大事或矛盾纠纷进行说事,有话当面说,以此来化解各族姓之间的矛盾。

腊月二十八,便是各族相聚在自己家族的祠堂里“守岁”,大摆“守岁宴”,边吃边聊,同时,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心里话说出来,把家族的兄弟姐妹、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摊到桌面上来说,心中有积怨、隔阂的,通过沟通、谈心,就在此时把它化解了,让这些矛盾纠纷不过年。

依法理事

水头村的赖氏后人传承并创新了“投豆”家风。长汀县司法局濯田司法所在发掘这种别具一格的“枫桥经验”后,积极参与到水头村“投豆”家风的传承和创新上来,对它进行了引导和规范,提供了一些建议。如在进行“投豆”评理时,首先要尊重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认定‘投豆’结果”的意愿;其二,对投豆的过程进行监督,可以邀请本村的调解员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到场进行主持或公证;其三,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口角之争,可以以口头形式达成协议,但对于涉及财产划分、权利义务归属等较大矛盾纠纷,需要制作调解协议书,用文字把证据固定下来。通过规范引导,用自愿、公正公平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纠纷,从而使“投豆”家风进一步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