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法院:

法治解纷绘就园区好“枫”景


■ 通讯员 刘珍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是深化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

如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弘扬和发展“枫桥经验”,武平法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来,武平县人民法院积极构建“五联四化”诉源治理体系,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成立“园区法官工作室”,切实将园区企业、园区职工的烦心事、挂心事调解在早期、化解在局部、解决在萌芽,为平安武平、法治武平加码赋能,为武平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助力武平经济高质量发展。

靠前解纷疏“堵点”

一张桌子,几瓶矿泉水,近20人聚集在房间内,与园区法官围坐一圈,诉说着纠纷的来龙去脉。从一开始的激烈争吵,到之后的情绪缓和,园区法官始终耐心倾听。

这是武平法院调解福建某公司工人工资纠纷的现场。

今年6月,74名工人与该公司产生劳动纠纷,要求支付包括工资和经济补偿金总计约215万元。武平法院在收到该案后,联合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园区管委会,召集双方进行调解。

为节约工友们的成本,园区法官选择上门服务、集体调解的方式,向双方详细解析案件存在的法律风险。最终,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愿意作出让步,一场系列劳资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多元联动,扩大“朋友圈”,武平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基层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法官、调解员”五大主体共联为基础,以“一村(居)一法官”工作机制为抓手,构建多元、便捷、高效的解纷联合体,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治理。

主动服务除“盲点”

“今年经营状况怎么样?是否遇到什么法律问题?”这是在园区法官工作室常常响起的声音。

2023年4月,武平法院“园区法官工作室”揭牌成立。作为武平法院落实司法为民、参与社会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窗口,“园区法官工作室”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以前有法律问题,就像无头苍蝇,不知道该询问谁。现在好了,法官就在身边,他们教了我们许多法律知识,也让我们更加知道如何规范经营、防范风险。”园区内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走出工作室,高兴地表示。

抓前端、治未病,需要的是听企声、问企需、解企忧,武平法院积极延伸审判执行职能,建立健全涉企联络机制,开展“千名干警进千企”、送法进企等活动21场次,指导企业规范用工12次,为企业提供维权指导、规范合同签订等“一对一”精准服务30余次。针对审判实务发现的行业监管等问题发出司法建议9份,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合规经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创新机制破“难点”

民之所望,司法所向,将案件执行“两难”转变为“保民生”和“护营商”的“双赢”,“园区枫桥”不仅助力企业发展,也在护航职工权益。

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如何更好保障胜诉人合法权益?武平法院执行法官曾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难题。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各方多赢共赢,成了他们的选择。

武平某酒店因管理不善、酒店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经营困难,拖欠职工薪水,42名员工遂向县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向该酒店索要经济补偿金、劳动报酬等各项费用共计187万余元,后双方达成协议。然而,该酒店未能按时履行支付义务,工人们便向武平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苦苦思索新的执行途径,最终确定了对该酒店与龙岩某房地产公司的“剩余6年租赁权”拍卖。

网拍的成功落槌,42起系列案件的顺利执结,不仅保障了工人们的合法权益,还使原本的租赁合同得以继续履行,避免出租人的权益持续受损。

从2014年敲响全省法院网络司法拍卖“第一槌”,到创新“法院司法网拍+政府招商引资”模式,再到试水网拍全省首例“酒店租赁权”,武平法院坚持创新机制,有效破解财产变现难题,有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