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学生


■ 北望

我从省城回到了学校。操场静悄悄的,办公楼静悄悄的。教学楼里学生们都在上课。我来到自己的班里,从后门走进去,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只有后排的几个同学和讲台上的老师发现了我。我的目光很快落在第三排中间的位置上,那个位置空空的,我的心里一沉,郑昊然怎么没来上课?

挨到了下课,副班长告诉我,郑昊然转学了。转学了?我赶紧来到校长办公室。校长一见我,脸上露出笑容,说:到省里培训一个月,学到很多新知识了吧?

校长,你,你怎么能同意郑昊然转学呢?我用责备的口气对校长说。郑昊然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当班长。他学习成绩好,和同学相处融洽。这么好的学生要转走,放着哪个班主任都舍不得。

校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叹口气说:刘平老师,家长的意愿,我们学校没权力阻拦呐。

乡下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学校会没人读书了。我忧心地说。

唉,可是这能有什么办法呢?校长摇晃着满头的白发,坐回办公桌前。

我来到郑昊然的家里。一栋漂亮的三层洋房,屋里除了郑昊然的奶奶外,整个房子空荡荡的。桌子椅子、楼梯栏杆都蒙着一层灰尘。

我问老人家,郑昊然去哪里读书了?老人家佝偻着背,颤巍着递给我一杯开水,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随他爸妈进城去了。乡下都待不住人咯,再这样下去怎么办?

我决定到城里寻找郑昊然。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城里,按照打听到的地址,找到了郑昊然读书的学校。这是一座很大的学校,光是操场就比我们村子还大。此刻学生们全都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书包往里走。看着密密麻麻的学生背影,我感觉好像都是我的学生郑昊然。我想跑到前面栅栏边看哪个是郑昊然,可是马上被身着蓝色制服的保安阻止了。

傍晚学生放学,那时一定能看到郑昊然。我想。

好不容易挨到傍晚放学时间,学校门口站满了家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走出校门,等到五年级学生走出校园时,门口的家长已经少了很多。我眼尖,一下就看到了走在前面的郑昊然。他独自一个人走着,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当看到我的一刹那,他的眼里放出一阵惊喜:刘老师,你怎么来了?

我们一起走在绿荫小道上,我问他在这里上学好不好?他停了下来,看着我,半晌才说:刘老师,我很想回到老家去读书。

我心里顿时热乎乎的。

这里每天课外作业特别多,总有做不完的练习和试卷。每天除了上学、做作业外,就是吃饭、睡觉。郑昊然稚嫩的脸上挂满了沉重,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郑昊然一家住在出租房里,面积不足六十平方米。也许是在一层的缘故,昏暗的灯光下,还带着阵阵的霉味。

我的到来,让下班回来的昊然父亲有些不知所措。听说我想让昊然回到家乡读书,父亲连连摇头说:我们做父母的不在孩子身边,实在放心不下。正说着,昊然的母亲也下班回来了,她的意见和丈夫一样:我们只有一个儿子,要让他好好读书,我们夫妻都指望他呢。

我说,在老家找点事情做,不是一样吗?为什么非得跑城里来呢?

昊然父亲叹了口气:在家里能做什么呢?猪不能养,养鸡鸭不赚钱,种稻子扣除人工成本还倒贴。在乡下无法生存下去啊,不然谁想出来呢。

我想,如果寻找一个适合在乡下发展的项目,让郑昊然的父亲回到老家发展,那么昊然也就会跟着他回去了。我考察了几个农业项目,又到城里的农业局、畜牧局咨询,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的。就在这时,校长打电话来了:你接受了培训,要尽快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我把我的计划说了,最后不忘补充一句:那样我们的生源就不会流失了。

电话那头校长生气了:生源流失不是你考虑的问题。你的当务之急是马上回来上课,只要还有一个学生,你就得上课。

挂完电话,我茫然地走在城里的大街上。一场暴雨如期而至,豆大的雨点敲打着我的头,疼到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