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菊如,红色金融业的开拓者
■ 陈 健
曹菊如(1901-1981年),福建龙岩红坊(今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人。早年他下南洋谋生,参加了马来亚共产党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0年6月,他与中共党员张钦芳一起回国,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南洋回到龙岩后,他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总工会秘书。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为了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大会决定成立闽西工农银行。会后,曹菊如即参与闽西工农银行的筹建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就与银行金融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苦学财务知识协助创办国家银行
1930年11月7日,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县城正式营业,曹菊如在银行中担任会计科科长,后又兼任总务科科长及营业科科长。由于敌人对闽西苏区的“围剿”,银行的工作十分艰巨。他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闽西苏维埃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积极出谋划策,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闽西工农银行是我国最早的苏维埃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成立之初,无章可循,曹菊如就和同事们一道,在实践中摸索制定出了一些简单的管理办法。如为了分清会计与出纳的责任,制定了收款单和付款单,它与现在用的传票基本相同;记账是采用中式账簿和旧的记账方法,后又参照商店的记账方法,略加改进。一次偶然机会,曹菊如从土豪家中得到了一本北京某大学商科的银行簿记讲义,他如获至宝,精心地把讲义里的记账表格绘制下来,照着反复学习思考。后来,又结合毛泽民从广东购回的《银行簿记实践》一书进行反复琢磨研究,慢慢地掌握了现代银行的会计、营业和出纳等制度的知识,银行工作有了新的开端,为日后筹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奠定了基础。
1932年元旦,曹菊如奉调至瑞金苏区政府,协助毛泽民创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这家银行就是如今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在这里,他参考了闽西工农银行的各种技术、实践经验和银行制度,摸索着进行国家银行的筹备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营业。在国家银行创建之初,他被任命为会计科科长。后来为了领导方便,国家银行设立了稽核处,处长也是由曹菊如担任,此外他还担任了国库处处长。稽核处取消后他又担任了业务处处长,毛泽民不在时,银行的工作多由他主持。这期间,他十分注意培养金融干部,举办了银行训练班、金库训练班、财政人员训练班等,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亲自授课,让大家尽快熟悉业务。为了统一苏区财政,他还协助毛泽民等建立了国家总金库,整顿税收,制定财政会计等各项制度,设立分支机构,发行货币等,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奠定了国家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自此,这个在红色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苏维埃国家银行,为苏区财政和革命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
巧用“光华票”化解经济发展难题
1935年10月,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曹菊如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国共两党形成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0月间,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曹菊如任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兼边区银行行长。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边区银行不得发行货币,通用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边区银行在曹菊如的领导下,一方面开展领取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军饷等主要业务,另一方面兼营商业,经营光华商店。
隶属于边区银行的光华商店,是边区政府为了办理边区内外经贸和统一调度使用资金于1938年4月成立的公营商业机构。为了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又争取货币独立、金融独立,弥补市面上流通的法币辅币不足的情形,曹菊如创造性地向边区政府建议,由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边区市场上流通的法币之辅币。他的建议得到边区政府的批准,1938年发行了1分和2分的辅币,后逐渐增加发5分、1角、2角、5角以至7角5分的各种面额的辅币。“光华商店代价券”与法币并行流通,比价为1:1,与法币兑换不加限制。由于光华商店有充分的物资可供购用,因而“光华券”的信誉很高,群众称其为“光华票”。至1940年冬,边区城乡基本上都流通“光华票”,“流通范围甚至扩展到边区以外”。
在曹菊如的领导下,边区银行把经营光华商店和发行光华券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成功地打破了陕甘宁边区银行不能发行货币的限制,支持了边区经济发展,服务了抗日持久战。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毛泽东肯定并表扬了边区银行领导下的光华商店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平稳完成货币制度改革
1941年3月,曹菊如离开边区银行,被任命为西北财经办事处秘书长,协助陈云领导财经工作。抗战胜利后,担任解放区热辽银行行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统计局局长、东北银行经理、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等。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东北地区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统一全国财政金融,发行统一货币,迎接全国解放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曹菊如担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54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55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在讨论制订发行新人民币的政策中,曹菊如极力主张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混合流通、无差别兑换,他的建议得到了陈云、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支持。在曹菊如主持下,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即第二套人民币),并决定以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的折合比率收回旧的人民币。这次发行新的人民币,实际上是一次货币制度改革。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对于可能产生的问题都采取了相应的正确对策,全国经济秩序井然,市场繁荣,商品充足,物价平稳,人心安定,仅用了不到100天的时间,就在全国范围内风平浪静地完成了新币发行、旧币收回的工作。
曹菊如,参加革命后始终坚持在银行工作岗位,是一位杰出的金融专家,他为红色金融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