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水”颇受青睐,市政协委员建议——

加强供水点监管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 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刘菲菲 通讯员 赖文光

近年来,打着“山泉水”旗号的供水店出现在龙岩的大街小巷。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深山流出来的水便代表着纯净和甘甜,而且这些散装的山泉水比正规厂家生产的桶装水要明显便宜和实惠。因此“山泉水”在龙岩颇受市民青睐。但是,这些水来自哪里?水质是否合格?经营是否合规?大部分市民并不知道。

市政协委员认为,龙岩城区山泉水供水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个别山泉水水质不达标、甚至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鉴于龙岩山泉水的消费群体不少,市政协委员建议把龙岩城区的山泉水供水店列入管理范围,并加强监管。

现状 山泉水售卖普遍 监管空白

市政协委员姜兆富介绍,根据调研发现,山泉水供水点在龙岩城区有几百家,每家供水规模为1-4吨不等。以龙岩中心城区拥有山泉水供水店300家、每家每天平均供水2吨计,中心城区每天山泉水供应量约有600吨,每人每天用水2.5升计算,涉及市民约24万人。

“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全国各地的‘散装’山泉水水质不合格情况普遍,普遍表现为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8月7日,姜兆富在采访中表示了担忧。他说,目前龙岩城区山泉水供水存在监管上的空白。一方面山泉水供水行为,没有一个行业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山泉水供水店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没有办理取水许可证,疾病防控中心、卫生监督等部门也没有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仅有少数的供水店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有自己提供水质化验报告单(指标少)。

他认为,商家们在取水、运输、装卸、灌装过程中,这些散装水的水质容易受到污染。此外,部分个人从业者是否有相关的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市民也无从得知。乱象横生的散装“山泉水”亟待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治理。

建议 全链条监管

饮水安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无合法来源、无生产厂家、无安全保障的“三无山泉水”不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无序盗采水资源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姜兆富说,“为了让市民入口的饮用水更加安全,生活更加有保障,建议应对山泉水开采、运输、出售等全链条进行有效监管。”

他认为,要破解“山泉水”的监管难题,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主动作为、各司其职。建议卫健委作为山泉水供水的主管部门,由疾病防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加强对山泉水供水店的管理,卫生监督所依法颁发卫生许可证,疾病防控中心每年进行一次监督检测(由疾病防控中心负责现场取样)。除对供水店供水水质进行检测外,也应对其供水卫生环境、运水罐、从业人员卫生等进行定期检查。

他还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对供水店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没有证照的给予关闭。监管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等过程中,需要山泉水供水店提供疾病防控中心的检测报告、水利部门的取水许可证。

姜兆富委员还提出,建议水利部门对山泉水供水店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在办理取水许可证过程中,鉴于取水量较少,为减轻供水店的负担,建议不做水资源论证,只填报水资源论证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