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西塘
■ 钟娴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江南,我独独喜欢白居易写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处,却把江南之美描绘得尽致淋漓。而我认为最具江南气息的莫过于浙江嘉兴的水乡西塘。
初相见,我就被这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卷着迷:白墙黛瓦的房,幽长的廊棚,千姿百态的石桥……
漫无目标的在古镇闲逛。临街的房,开着各色各样的店铺。卖手工艺品的,卖丝绸的,卖根雕的……还有卖黄酒的。我尝了一口,入喉微甘,口感独特。最令我诧异的是一位卖扇子的老板,会双手写字的绝活。
转身出来,走进一条弄堂。油车弄、柴炭弄、鼓皮弄……弄中套弄,比比皆是。许多游客争相涌到一座古宅院——清代王氏私邸。这里有着动人的风物——老旧的庭院,光影横斜的木窗,锈痕斑斑的门环。尊闻堂中的雕饰精美,尤其是百寿厅堂柱梁上雕刻的“百寿图案”,堪称一绝。更具特色的是石皮弄。它是王家尊闻堂与种福堂之间的过道。由仅三厘米厚的石板铺就。石板路下有条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是下水道的表皮,故名。此巷长68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若身材肥胖者在弄内交会,通行不易。导游介绍说:“这样的里弄当初是供男人行走的。那时女人不能让人看见,只能走另一边对应的一条里弄。弄的上面遮挡严实,光线阴暗。”我走到当时专供女人行走的里弄口,望着看不见天日的幽暗处,心中五味杂陈。
造型古朴可遮阳避雨的廊棚是一种连接河道与街上店铺的水乡特有建筑。通俗的表达,就是带屋顶的街。关于廊棚,有不少传说。我听到的,是一个感恩的小故事。
过去,西塘是一个商贾往来云集之地。某年某日,河北岸的一户张姓人家,开了间货店。不久,男店主因病离去。沿河边肉摊铺老板,见女店主一人独自照顾全家老少实属不易,空时便主动帮助女店主干些体力活。女店主着实过意不去。每逢下雨,女店主总见肉摊被雨淋湿,顾客鲜少。就请人从自家屋檐南面到肉摊铺,用竹子搭起支撑,盖上稻草,使买肉的顾客风雨无患。后来周围店家争着效仿,搭起廊棚,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牢固的砖木结构廊棚。
天色渐渐暗沉,我们在廊棚底下,伴了河坐。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朱灰色的天忽然下起一阵绵密的雨。一座古镇,霎时笼罩在轻纱细雨中。烟雨中的垂柳、荷花,更显清新雅致,婀娜多姿。我站在烟雨长廊,听着沙沙的雨声,望着朦胧的古镇,时光仿佛静止。有身着汉服的女子打着伞从微雨中迎面走来,与天青色的烟雨江南融为一体。
渐渐地,雨息了。夜幕慢慢落下,廊前的红灯笼次第亮起,一派璀璨。夜晚的西塘,如梦如幻,别有韵味。我们沿河漫行,看着热闹的人群,看着夜色里红灯笼的幻影……不经意间来到环秀桥。站在桥上,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惬意快哉。和风一起拂来的,还有一阵袅袅的越剧唱调。我虽听不懂这些吴侬软语,但觉得轻轻柔的语调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和西塘的气质很搭……桥下,有艄公在摇桨。乌篷船缓缓地在绰约灯影与水色交融的河面穿梭往来,旖旎动人。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游船码头,过了把船瘾。人在舟中,宛若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