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其人


■ 黄征辉

描绘乡贤曹冬生,称其“曹冬”,是否有些不敬?且待吾慢慢道来。

故乡连城宣和,古为河源里上里,今已由乡转镇,可见其衍发伸展,堪慰吾等乡人。

吾乡地沃人杰,才俊辈出。当代之世,国门开放、革故鼎新,更涌贤达智士,绵延不绝。“曹冬”其人,乃代表人物之一。

“曹冬”青少年求学汀州,打下扎实学识根基,资质灵慧,勤学力研,遂成不俗学业。惜遭逢变故,大学梦受阻,返故里变身回乡知青。敝人于此间认知“曹冬”。其时,吾为公社中学文艺宣传队一员,其为中曹(村)大队文艺队主将。某日,两支队伍联合同往黄沙(村)大队同台演出。但见“曹冬”内台、外台兼擅,活力勃发,青春洋溢,初交印象甚深。

恢复高考,“曹冬”等大龄考生,进入师专就读,终圆深造之梦,毕业后回宣和中学讲授数学。吾乡本有耕读传统,此际,莘莘学子求学心切,嗷嗷待哺,而“曹冬”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倾情育才,造福乡梓,尽心奉职,形成良好教风。数年后,成批优质学子进入高一级学校,教绩斐然。“曹冬”由教师升职学校领导。其间,教学、管理双佳,师生教学相长,校园生机勃勃。数年后,其被拔至县城一中任职,进而被擢升至县二中独当一面。多年后,进至县教育局领导层。

年岁渐长,用心日深,“曹冬”亦由一头青丝而至满头银丝。初始,染发装饰,再后,干脆放任白发覆顶,远望而知其人,成本县教坛一抹“风景”。

“曹冬”县城任职期间,吾于县机关谋事,同属一个系统,彼此间过从较多。吾与二中诸多教职员工熟稔,常去走动,发现,众人谈起学校之领头,不云“曹校长”,而称其“曹冬”,闲聊之时,亦面呼“曹冬”,其则笑颜应纳。此乃颇有意味之“昵称”,表明其身为一校之长,并不让人畏惧难近,宽严有度,员工敬而不畏,彼此平等相处,亲切怡然。如此,也便有了那些年县二中葆有上下左右皆称道之良好校风。

说到此,您便知“曹冬”称呼之来历矣。

“曹冬”退休后,退而未休,乡里及众人推举其担任乡“教育促进会”会长,筹措资金,奖教奖学,以促吾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人缘好,门生众,登高一呼,遂累积了一批资金,促进会得以按章运转,奖励了一拨拨教员与学子,全乡教育事业得以持续推进。然,其间亦遇曲折,令“曹冬”委屈且烦恼。

“曹冬”提议于乡中学辟一小方“慧园”,以颂赞父老襄助教育之举,激励学子,嘱吾拟“慧园记”,以勒于石碑。吾不便推却,遂撰稚拙短文,“曹冬”欣然首肯。

吾曾参与“曹冬”一次生日晚宴,乃门生为其操持。席间,众人鼓怂其向老妻表达爱意,“曹冬”摒除羞涩,真挚拥吻伴侣,赞妻辛劳助夫育子之功德。满座掌声笑声,气氛暖融。

“曹冬”晚年,罹患重疾,辗转求医而难愈。其于岩城博爱医院期间,吾曾与在岩支乡会乡亲同往探望。见其面颊凸出恶瘤,心绞欲泪。“曹冬”心有不甘,对吾等呼叹:想我此生均是良善对人,多做好事,老天为何睁眼却瞎,让我承受如此厄运!”

朗朗上苍,不佑天下英才。高贵之生命,终至消殒,断人肝肠。

一著名诗人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曹冬”,就是一个“走”了还永远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