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革命情缘系列故事——

陈仲平开展党组织工作


1932年秋,陈仲平所在的广东松源六甲中学成立赤色学生会,成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初期参加赤色学生会的有王宝钦、王春凤、王华。实际上,参加赤色学生会的人都可以入党。陈仲平经过慎重思考,认为在广东松源成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1932年冬,陈仲平向中共武平县委白区工作部请示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问题。县委派人到松源考察,认为条件具备,批准了他的请示。陈仲平开始发展党员,先后介绍王建良和参加了赤色学生会的成员王宝钦、王春凤、王华、练金万以及炊事员陈阿寿入党。陈仲平作为监誓人,在马克思画像前,为他们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在校外吸收了两名党员:老圩皮鞋工人王文湘,农村青年王兴书。自从土地革命斗争在松源失败后,党组织活动中断。在陈仲平的努力下,终于重建了中共松源支部,陈仲平担任支部书记。

中共松源支部建立后,组织关系隶属中共武平县委,松源支部与武平县委保持着密切联系,武平县委有时也派人到松源巡视党的工作。陈仲平充分利用寒暑假回家之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县委汇报工作。他也利用两地人员来往的机会,携带苏区出版的宣传品到松源,支部收到后分发给党员和党外进步的人士学习,有时也向社会上散发。有一次,他们把盖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印的布告,在松源张贴和散发。内容是关于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号召全国人民派代表参加,落款是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这张布告引起松源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但无从下手查处,松源群众却欢欣鼓舞,认为是共产党又回来了。这些行动,陈仲平他们往往都是夜晚进行,分两路从学校出发:一路经新圩,过桥到满田、松岗坪、新南市再到郑山下;一路从桐子坪经老圩,也过桥到郑山下。行动结束后,他们在学校外的河对岸会合,再一起涉水回学校。

一天,70多岁的温仿春老师在松源六甲中学校门口附近看陈仲平他们贴的传单。传单内容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广大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以致民不聊生,其中提到国民党不治水,使水灾遍及全国。温仿春看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传单上讲得有些道理,但不能把水灾旱灾遍及中国归咎于国民党。正好站在他身边的陈仲平听后,感到温仿春只是朴素地从直觉来看问题,没有更深层地从本质上去思考,国民党搜刮民财,不搞建设,才导致灾害连连。陈仲平没有向温仿春解释,他觉得,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但温仿春的认识提醒了他,今后在开展党组织宣传活动中要注意客观、真实这方面的问题。

(整理人:杨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