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沧桑风雨忆故人
——寻访长汀县濯田镇红军烈士王林瑞的生命足迹
■ 王坚 文/图
去年腊月,长汀县濯田镇下洋村的村干部王建翔来电,说发现了几封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红军的证明信,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和村里的红军烈士、原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滦平县支队长王林瑞有关。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清晰,情感充沛。当年生死同命、冲锋同阵的战友们深情的回忆、深切的缅怀,揭开了一位红军指挥员的壮烈一生。
故居寂寥唤故人
日前,笔者来到下洋村王氏俊公祠的一侧,年近古稀的王学锦指着一座蒿草丛生、荒弃多年的老屋,说:“这就是我二伯王林瑞的故居。二伯原名王业益,乳名林瑞,参加革命后改名王林瑞。我父亲排行老四。我爷爷王其瑞和奶奶钟五横出身贫苦,早年务农为生。后来在濯田镇上的兴隆下街开了一间小店,经营手工切面和香纸蜡烛,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听奶奶说,二伯从小就胆大精灵,那年村里的宗亲躲‘长毛’(土匪)逃到深山里的桐木坑。三叔婆蓝招子年仅两岁的儿子不幸夭折,叫二伯回家取孩子的衣物埋葬。二伯独自一人走了二三十里的山路,大家都夸二伯人小胆大有志气。”
“招子婆婆的丈夫王其坤烈士曾经当过苏维埃政府的干部,他对二伯的情况比较了解。苏区时期党中央号召扩大红军,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带头动员亲属参军。刚满15岁的二伯主动报名参加红军,跟着部队到前方打仗。过了三四年,二伯怕父母挂念,来信说他在外乡给别人当儿子,养父母家里很有钱,他现在正在读书。又过了两三年,二伯给家里来信,随寄了一张穿军装、戴平顶帽子的照片,照片后面写了‘延安抗大毕业’的字样。过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曾给家中发放了烈士证和抚恤金,认定二伯是革命烈士,‘光荣之家’的荣誉证就贴在俊公祠堂的厅壁上。最近翻出这些老红军的证明信,才知道,其实二伯的信中是有隐喻的,他说‘给别人当儿子’,是指在革命军队当战士;‘养父母家很有钱’,就是指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现在正在读书’,就是指他在红军的学校学习深造。”
村里的退伍军人王宜祯曾参加镇里的革命烈士优抚调查:“由于当时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全国解放初期民政部门的资料记载,王林瑞烈士于1919年出生,1933年参加红军,编入红12军34师102团3连担任排长。1934年在江西白水寨战斗中牺牲。王林瑞的母亲五横婆婆在1954年前后还领到了烈属抚恤金。但现在从各位老红军的证明信来看,烈士基本情况并非如此。”
生死战友兄弟情
1979年9月1日,时任辽宁省旅大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人的同乡战友王如标亲笔证明:“王林瑞同志系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公社濯田大队下坊(即下洋)人。1934年9月末,红军长征出发前夕,我当时在国家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团第3营7连2排5班工作。部队在江西省于都县小溪地区完成打击反动‘铲共团’任务后,在小溪休整。这时,上级给我们连补充了一批新战士,其中就有王林瑞。王林瑞正好分配到我班当战士。此后,我们部队跟随保卫中央机关,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省遵义城。遵义会议后,我们连队改编为中央军委警卫营3连。我仍留在3连工作,王林瑞调到红三军团某部当勤务员。1937年,红军在陕西省张掖镇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即八路军),以后我们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到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党中央的任务。”
“在洛川县驻防时,王林瑞在延安学习,得知我在718团,特意从延安来洛川探望我。1939年,王林瑞分配到我们警备8团(此时部队已经改名)政治处当青年干事。1941年,王林瑞在2营7连(时驻关中地区)当政治指导员,钟秋荣(曾在长汀县城关镇某农场工作)当2营教导员。我当时是3营9连的政治指导员,刘义焉(曾经是濯田公社升平大队土炉下生产队社员)当时是团部通信连副连长。1943年,王林瑞安排去延安抗大学习。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们部队奉命进入东北地区。1946年,王林瑞到冀热辽军区(时驻原热河省昭乌达蒙的临西地区)参加会议。在我家里,王林瑞、王良和我一起吃饭。3人见面时,王林瑞说他要结婚了,我当时送给他一个金戒指作结婚礼物。他回到滦平县支队不久,钟远谭同志给我写信,说王林瑞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1979年6月10日,返乡定居的老红军干部钟远谭亲笔证明:“1946年,王林瑞同志是热河省滦平县(现属河北省承德专区)支队长,我当时任隆化县支队长,我们同属一个军分区,他是福建省长汀县人。1946年11月,国民党军进攻滦平县的时候,王林瑞同志在隆化、滦平和丰宁三个县交界的郭家屯一带,率部同敌人作战时牺牲。这次战斗我也参加了,特此证明王林瑞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牺牲一事。”如此看来,王林瑞烈士的革命生涯轨迹清晰,牺牲时年仅27岁。这位普通的客家青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事业。
无限思念与感伤
根据军史资料记载:中共中央1944年7月28日在“冀东建立冀热辽区党委和冀热辽军区”指示,晋察冀军区于9月19日下达成立冀热辽军区的命令。11月,冀东以冀热辽军区名义行文,1945年1月,宣布撤销第13军分区,组成冀热辽军区和各军分区指挥机构;整编了部队,将各地区队编为主力团,各县基干队改为县支队。整编后,冀热辽军区下设5个军分区,10个主力团、22个县支队。到1945年6月冀热辽八路军发展到2.5万人,连同游击队共3万人。由此可知,王林瑞烈士牺牲时的职务,应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下属某军分区某团滦平县支队的支队长。
年过七旬的下洋村退役军人王咸陞对笔者说:“王如标老前辈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濯田老家时,特地到下洋来看望王林瑞烈士的家属。当时我也在场,记得他说过,王林瑞任八路军的支队长,相当于营长的职位。相隔几十年了,老人家很伤感地说:‘聪明能干的王林瑞早早牺牲了,我这个没用的却活下来了!’当然,这是老革命自谦的话。但也从中可以知道,作为王林瑞的生死战友,王如标对王林瑞的牺牲是深感痛惜和缅怀的。一同经历了无数的枪林弹雨,他们之间比手足还亲啊!”
如今,尘封数十年的珍贵证明信,又一次把王林瑞烈士的真实生命历程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然而,对于烈士的后代而言,却犹如再次揭开已经愈合的心灵伤口,撩拨起深埋心底的思念与感伤。王学锦眼光含泪:“二伯的烈士身份本来政府已确认,但因为后来家庭评为地主成分,又被取消了,这是我们家族永久的遗憾。我们后代现在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想起革命终生、埋骨他乡的二伯,心里就难过呀。也不知道他当年究竟有没有成家、生下孩子?现在,我们的心愿就是想找到二伯遗骨的埋葬地,将来去祭奠扫墓时,带一把他坟头上的泥土回家乡,二伯也算是落叶归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