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与地名
■ 吴浣
有首童谣是这样的:“一(挹)清门,二府哩,三元阁,四角井,五通门,六(刘)衙哩,七星桥,八角亭,九(救)驾坪,十字街,十一城墙垛呀垛,十二城门九把锁。”这是通过数字来串起地名。既便于记忆,又不无意趣。
挹清门,是济川门下的小城门。下了石级缓坡,出此门,便是江边。原先江水是清澈的,即可挹清了。前面为五通街,五通街与城墙是平行的。二府,就是府衙和县衙。三元阁,原为唐代的城门,叫广储门。府县合一后,城墙往南移,此门便失了效用。由于正对着汀州试院,便改为三元阁,取三元及第之义。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为古代科举考试三个等级中的头名,这对应试的举子来说,自有一种激励作用,意在振兴文风。四角井,井口呈四角形,离三元阁不远,今已填平。五通门,为五通街的出口,与济川门有沿江的城墙相连。刘衙,是刘氏家庙,奉祀刘备次子鲁王及入闽始祖,借祖上荣光,相沿称呼为王衙。再就是府第式建筑门面大,房屋多,可比衙署。七星桥,在店头街,实则就是七块石条砌在街面上,形如小桥,透过石条缝隙,隐约可见沟里的流水。八角亭,是外形有八个角的亭子。原叫白沤亭,在龙首山上,后来改名为状元亭,也有激励读书中举之义。卧龙山是城中主山,东麓山脚下原有一块空坪,坪上有块石碑,上写:周公之藩救驾址。说的是清兵入闽,南明隆武帝逃到汀州,清兵追到。时任汀州总兵的周之藩率部与清兵厮杀,不料清兵人马甚多,被重重围困。周之藩冲出重围,赶到行宫,帝后已出城向西逃去。周之藩担心帝后尚未脱险,便向东冲杀,想引开敌人。他骑马驰到一块空坪上,已身中数箭,最终坠马殉国。后来,那块空坪就叫救驾坪。左近山上还有娘娘墓,据说安葬的是两个殉难的妃子。十字街,是卧龙山东麓横岗岭和主大街的交叉,形如十字。这些地名所指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彼此离得不算远。
至于十一城墙为何垛呀垛,大约是城墙的垛口一横一竖,纵横排列,形如十一。还有十二城门九把锁。原本是说十座城门九把锁,因济川门是主城门,为交通要道,不上锁的。城门由东算起,依次是朝天门、济川门、五通门、惠吉门、富有门、宝珠门、西水门、凝瑞门、通津门。加上挹清门,为十座城门。挹清门原叫会川门,是主城门之下通往江边的小门。原来的城门有广储门,即三元阁,是唐代的州城门。与广储门成一线的,还有一座镇南门。宋代的郭祥正在《题南楼》中说:“楼外青山似故人,雨余山色净无尘。青山依旧人将老,一片离愁挂晚春。”诗中所说的南楼,则在颁条门上。此门早已废弃,别的合在一起,便是十二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