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堵点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金融产品、“三农”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接下来,金融机构将瞄准“三农”金融堵点对症下药,疏通金融服务“三农”经脉,为广袤乡间引入“金融活水”。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上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大增加。但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农村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规模、产品设置、风险分担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具体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面临两个难点:一是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少。二是农村地区仍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没有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作为支撑,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缺乏积极创新的动力。

有鉴于此,《通知》明确,要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机构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大有可为。“《通知》的核心是发挥并利用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行、地方农信机构等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逐步实现涉农金融资源有效投放。”兴业研究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孔祥表示。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实践表明,一些地方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在法律地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让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健康发展。

创新完善涉农产品

丰富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表示,农行先后推出国家储备林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乡村人居环境贷等“三农”专属信贷产品,“三农”特色产品数量达到273个。农户线上贷款产品“惠农e贷”增速达到37.3%。参与设立多只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乡村振债券承销稳居同业首位。

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种植养殖周期所涉及的环节设计产品,比如,“水产饲料贷”“粮食收购贷”“活禽抵押贷”等,提供的资金要精准直达农户需求。近年来,大中型银行积极向县域下沉业务,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创新推出“龙牧贷”“农机云贷”等乡村振兴系列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两权”是农户最主要的财产权利。因此,商业银行应着手完善“两权”抵押贷款产品的相关配套措施,这对于解决农村金融有效抵押物不足、释放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丰富增信方式

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部分金融机构在农业领域经常出现不愿贷等现象,涉农金融仍是个难差事和苦差事。业内专家建议,一方面,可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定期发布失信名册,以信用建设促进贷款投放,实现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普及金融与征信知识,强化社会宣教,将信用积分与贷款额度挂钩,给予积极加入征信体系的农户与村镇企业政策奖励,从而促进农村征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整村授信为农户“贷”来极大便利。“我们村被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建成信用村后,农户凭信用就能办理贷款,不但手续简单,而且利率也有优惠。”安徽宿州市大店镇静安村种植大户闵阿龙说。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宿州市分行建成信用村1069个,评定信用户超过23000户,线上信用户贷款余额2.85亿元。然而,防范涉农金融信用风险,更是金融机构贷后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通知》提出,要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管理,积极化解涉农不良贷款。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