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 黄淑琦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只有百余页,但其中杨绛先生所描述的一家三口的生活着实有趣有爱又发人深省。

钱钟书与杨绛一生磨难不少,快乐却那么简单。他们如痴如醉地阅读学习,他们在学业上互进,生活中互补。他们坎坎坷坷却相依相随,他们分离得多,牵挂不少,为彼此记下许许多多“小石子”。整本书看下来,他们所遇的鸡毛蒜皮之事不少,但从未见他们红过脸,似乎所有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必在意。

杨绛生产住院期间,对生活一窍不通的钱钟书犯了许多的错。每天到产房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

“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要紧,我会洗。”

“我把台灯砸了。”“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不要紧,我会修。”

她总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所说的“不要紧”。他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着:“不要紧,我会治”。一句“不要紧”温柔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这也就是为什么钱钟书与杨绛能够相携到老的相处之道吧!回顾我们自己,类似以上的“坏事”想必不少,你是否有给予他人一句“不要紧”。或许,不经意间,我们的抱怨远多于包容。但愿我们能学得杨绛先生的一点生活智慧,面对问题时多一点理解与包容,少一些抱怨与责备。

其实,这本书里,我最心心念念的还是他们的女儿钱媛。从出生到去世,杨绛先生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画了她生平杰作,是丈夫认为的“可造之材”,是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是亲家一眼相中的“好儿媳”。书中并未描写钱钟书与杨绛如何教育过女儿,可女儿却乖巧得让人又爱又怜,成长得出类拔萃。我想,这归根结底就在于钱钟书与杨绛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做好自己,儿女自然相随。

钱媛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休学,许多的课业都是杨绛和钱钟书教授的,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人人尊敬的北师大教授。钱媛确是钱钟书与杨绛二人生平杰作,我竟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想象中的小女孩。

犹记得小时候,家中买不起电视,晚上的时间很长很空,母亲便带我去村里的老年协会图书室借了许多杂志回来,有《读者》《意林》《故事会》《民间故事》等。每天吃过晚饭后,父亲坐沙发上,母亲坐在门边的小凳子上,我和妹妹趴在饭桌前,四个人就这样静静地各自看书。我的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仅读过几年书,但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会用书中看到的道理来教育我们。外人总夸我和妹妹乖巧懂事,却不知,这是父母为我们做了榜样。

父母用尽一生培养出三个女儿,虽不是十分出色,他们已心满意足。将来某一天,我也会为人妻、为人母,但愿能学到《我们仨》里一星半点的智慧,从容有度扮演好生活赋予我的每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