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货币名称初探
□ 洪荣昌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货币,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货币,国际上称之为“人民币”。“人民币”实际上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的代名词。货币代名词是某种货币或者某国货币的名称。名称很重要,既要符合实际、高度概括,体现一种货币的最大特征;又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大家都容易接受。像“宋钱”,代表宋代的古钱币,“清钱”代表清代古钱币,“民国币”代表民国政府发行的货币,等等。
红色货币各阶段称谓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过去,钱币学界对于红色政权各个阶段发行的货币没有规范的名称。如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关于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名称是这样叙述的:“货币名称:土地革命时期称苏票或红军票;抗日战争时期称抗币或边币;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从习惯。”
在钱币交易市场,各个时期的红色货币称谓也很混乱。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称之为“抗币”大家都比较习惯,也比较理解。“人民币”大家都理解。比较复杂、比较不统一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有的叫“苏维埃币”,有的叫“红军币”。也有的叫“苏票”,或者“红军票”。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央苏区,很多群众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之为“红票”。川陕地区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又称“川陕币”。
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地域不同,称谓也不同,给后来的收藏与研究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建议统一使用“红军币”这个称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行红色货币的地方,都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尽管各地对红色政权的称谓不同,有的叫工农兵政府,有的叫革命委员会,有的叫苏维埃政府。苏区的工农民主政府又都与红军部队分不开。红军来了,红色政权才得以建立,得以巩固。红军走了,苏区政府停止工作了,货币自然停止发行与流通。
使用“红军币”的名称,不但朗朗上口,让人一听到就想起苏区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红军同甘共苦的岁月。而且,当年发行货币时期老百姓就称之为“红军票”。
国内党史学界也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及这一阶段红色货币时简称为“红军票”。所以,“红军币”的称呼既符合历史事实,又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货币。
“红军币”的时间概念是从1927年8月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权发行的货币。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统称为“抗币”,包括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琼崖根据地等发行使用的各种货币。“区币”则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发行的货币,包括全国各个解放区人民政府及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武装部队发行的各种货币。从时间上分,是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发行的红色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人民币”,包括纸币、金币、银币以及各种合金币,也包括各种塑料钞和连体钞等纪念钞、币。
“人民币”具有特殊性,发行时间虽然跨阶段,但从解放战争后期一直到现在都在发行使用。为了保持人民币的完整性,建议不要把两个历史时期发行的人民币割裂开来,不应该把1948年12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期间发行的叫“区币”,把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叫“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时间就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一直到现在。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属于红色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人民币,不管是70年前还是现在,理所当然都属于红色政权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