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铜业:国家级奖项的“绿色含金量”
□融媒体记者 傅长盛 通讯员 胡圣来
日前,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京召开,紫金铜业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该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牵头,联合13家相关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共同组织实施,本届共授予19家企业、19个项目为“中国工业大奖”,授予26家企业、22个项目为“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授予17家企业、20个项目为“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4月10日,记者在紫金铜业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该公司紧盯高质量绿色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国家绿色低碳战略和集团ESG建设总体部署,搭建了铜冶炼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实现外循环环环相扣、内循环变废为宝的产业链。2022年关键生产经营指标创同期历史新高,阴极铜产量38.6万吨,同比增长11.9%;营业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8.6%。
创新引领,打造绿色智能冶金
紫金铜业是我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建成以来,吸收了世界铜工业近60年来技术文明成果,吸取并总结了中国铜工业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选用闪速炉、卡尔多炉等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采用“蒸汽干燥+闪速熔炼+智能数控吹炼+阳极炉精炼+电解提纯”的有色行业智能工艺,烟气制酸、炉渣选矿、卡尔多炉处理阳极泥等均实现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分析多端化,是首批符合国家《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企业,被中国工信部列入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
同时,紫金铜业拥有铜绿色生产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省部级创新平台,围绕“绿色冶金、智能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持续开展新工艺技术开发及工程化技术研究,形成了集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先后获得省、市及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16项,申请专利16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106项。
多年来,项目通过处理阳极泥等含金物料,综合回收金、银、铂、钯、硒、碲等稀贵元素。针对铜阳极泥卡尔多炉熔炼过程面临的问题,依托福建省区域重大项目《卡尔多炉法处理铜阳极泥关键工艺优化及硒、碲高值化研究》,重点发明了硫酸钡水力物理分离工艺与装备,铜阳极泥中硫酸钡脱除率大幅提升;发现“铂钯随银”的规律,革新铂钯回收工艺,铂钯直收率提升至90%以上;开发银电解绿色造液技术,建立国内首条银锭智能浇铸生产线;自主研发了铂钯精矿精制工艺,获得高品质铂钯产品。
2021年,紫金铜业又依托福建省高效产学合作项目《铜冶炼炉渣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针对铜冶炼渣硬度大、浮选温度高、嵌布粒度细的特点,开发含铜相生长精准控制技术,建立铜渣缓冷管控系统;形成高效破碎、高抗冲击、高耐磨的高强度磨矿装备体系;发明了耐高温铜捕收剂,匹配优化了药剂制度与浮选工艺,大幅提高铜回收率。
产业引领,带动金铜新材料产业
常青新能源是紫金铜业的下游企业之一,每年承接硫酸1.47万吨,从事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和锂电三元前驱体的研发、生产,由吉利科技集团、巴斯夫杉杉、紫金矿业集团投资组建,总投资65.89亿元。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18亿,总体利税近1.5亿,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目标。
紫金铜业公司主产品阴极铜主要供给本地铜产品深加工企业生产铜板、铜管、铜带、铜线;主要副产品硫酸通过管道或罐车直接供给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净化磷酸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冶炼烟尘实行资源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烟气回收制成标准硫酸,直接供给下游企业,实现就地转化;对冶炼烟尘实行资源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烟气回收制成标准硫酸,除了供应给常青新能源,还供给园区瓮福紫金化工(69.7万吨)、福建铭麟科技(1.4万吨)、福建龙氟新材料等下游企业(硫酸5.6万吨硫酸、4.7万吨烟酸),实现就地转化。熔炼渣通过再磨再选,回收的渣精矿作为生产原料返回到熔炼系统、尾渣作为园区福建文静工贸、龙岩求实贸易等建材企业生产原料。
紫金铜业探索铜冶炼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及“冶炼化工一体化”的思路,从原料选择、产品制造、销售、物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挖掘资源价值,搭建了铜冶炼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后全部回用于生产;冶炼余热回收发电。在内循环方面,采用“高效湿法洗涤”工艺、双氧水高效洗涤工艺深度脱硫,实现超低排放,公司也成为了国家首批通过国家工信部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认证的企业;坚持“源头治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初雨调蓄,分质处理、一水多用”的原则,优化水处理系统,年平均吨铜水耗远优于行业标准,生产废水经环保工艺处理达标后,全部返生产系统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经一体化生化膜工艺处理达标后,作为公司新水补充及绿化灌溉,真正实现了外循环环环相扣、内循环变废为宝。
紫金铜业坚持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成为蛟洋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金铜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为稀散贵金属功能材料创业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到目前,工业区有投产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2022年实现产值483.24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7.76%,税收13.32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