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鼎盛培田村

图为培田村南山书院大门。
□李元杰 文/图
培田,今天闻名于世,而早在明清时期,就是文化名村,当时全国各地学者、官员在为培田先人撰写的记、序、行略、行述、墓志铭等,无不为培田的崇文重教、耕读传承“点赞”。明嘉靖年间进士、户部主事、长汀人赵钺,为培田历史上的第一个秀才吴方茂撰写的《屏山公至德堂文集》序言中写道:“吴为吾邑之大姓,而以仁义立家者,代不乏人矣,故义塾有名师,宾榻有上客,水轩竹院有鸿儒。”赵钺,后任武定知州、恩思知府,政持大体,汉夷帖服。赵钺认为培田兴盛之源,就包括了请名师、尊宾客、交鸿儒等优良传统。
培田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典范”,培田的先贤是怎么做的呢?主要有:
延名师 一个好老师恐怕不只对几个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他甚至能带动整个家族、整个村落的文化风气,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培田先贤对此极为重视。
早在明代弘治年间,培田先祖吴祖宽就聘请浙江台州进士、前知府谢省先生到培田任教。谢省,人称谢桃溪,历任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兵部员外郎、湖南宝庆知府,因吴郭隆及其子吴祖宽经商至浙江而结识交好,其致仕后,就受聘到福建培田吴家任私塾先生。谢省乃大儒名家,所著有《行礼或问》《杜诗注解》《逸老堂净稿》。谢省在培田最重要的学生是吴方茂。明正德二年(1507),吴方茂14岁时,就成为培田历史上第一位秀才,为培田“衣冠文物之表”。
清乾隆年间,培田先贤吴镛聘请福州才子邱振芳先生教授培田学子。邱振芳,字滋九,号素堂,雍乾年间人士,福州侯官(今闽侯县)人,“南山书院”四个楷书大字题写者,在上杭、永定、连城的书院、私塾里执教数十年。邱振芳是一代名师,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被吴镛以重礼聘请到培田教书,为培田培养出了一批人才。邱振芳的学生吴茂林中举、特授福宁府寿宁教谕,而吴一觐、吴一翔、吴发滋先考入秀才、后为贡生等。
清咸丰年间,吴昌同兄弟请清流人曾瑞春到培田任教。曾瑞春于咸丰十年(1860)在培田任教,后科举考试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袁州府宜春知县。曾瑞春学富五车、文章优美、诗文雅俗,写得一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加上讲解深入浅出、教授有方,培田青年才俊皆奋发励志,一时蜚声庠序者八人。
建书院 古代书院是中国的儒学教育机构,是引领修齐治平的高地,是延续孔孟文化的圣地。明清时期,培田建立不少书院。
培田先贤吴祖宽,于明弘治年间创设了培田的石头丘草堂,这是培田历史上的首家书院,题曰“草堂别墅”,创培田开设书院之先河,自此,培田学风兴起、人才辈出。明正德年间,吏部尚书、清流人裴应章奉命巡视闽浙时,到培田考察,耳闻目睹石头丘草堂书声琅琅、学生知书达礼,对这里文风鼎盛、尊师重教的风气大为惊叹,于是为石头丘草堂题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
培田先贤吴镛,于乾隆年间创建德造庐,即后来的南山书院。德造庐建在村后山麓,风景优美、清新雅致,避开村内市井喧嚣、鸡鸣犬吠。道光五年(1825),德造庐更名为南山书院。同治年间,曾在南山书院任教的进士曾瑞春撰回忆文章《南山书院记》,其中描述“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也。”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科举考试取消,培田先贤吴震涛将南山书院改作高小学校,聘教员、购图书仪器、增建教室宿舍,成为清末长汀县成立最早的一所高小学校。
培田先贤还巧妙地利用祠堂同步修建学堂。吴汉珍、吴翊京兄弟贩纸广东潮州,获益颇丰,于同治年间兴建致祥堂,兄弟两人把致祥堂之左轩辟为家族私塾。吴华年于光绪年间修建南邨公祠,将公祠二进的右厢房建为学堂,户部侍郎徐寿蘅为之取名“教五堂”。吴逢年于光绪年间建造厥后堂,开辟私塾,自己亲自课群孙辈读书识字。
培田明代书院还有肖泉公书馆、十倍山学堂,清代则有一公祠(白学堂)、业屋学堂(云江书院)、锄经别墅等,武校则有般若堂等。
训子弟 培田先贤无不把教育引导后代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崇祯年间,吴国棻为教育子孙,撰写《家箴四首》,对耕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耕若勤,禾并蒂;读若勤,掇巍第。男耕女织若勤勤,会见衣食有余备”;他还撰写了《读书五戒》,告诫培田学子“义理如天高海深”,读书要戒懒、戒俗、戒轻躁、戒杂而荡、戒狂而自足。
乾隆年间,培田乡贤在制定的《家训十六则》中的第九则中明确“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各宜努力,毋惮勤劳”,勉励子孙勤奋刻苦、读书成才。
道光年间,培田人吴泰均撰写《谕诸生草》,告诫培田学子要做到三奋、三绝、六常、七惊、十决。“三奋”指:书声奋然思读、见佳作奋然欲一闻、得志奋然思齐;“三绝”指:绝外诱、绝嗜欲、绝燕朋;“六常”指:客中如常、家馆如常、年节如常、寒暑如常、忧乐如常、毁誉如常;“七惊”指:晨起惊迟、晚眠惊早、回家惊久淹、入馆惊嬉游、一饭惊废业、一行惊慌功、一聚谈惊言不及义。“十决”是:闻历日决然温经、决然读注、决然认讲、决然学诗、决然念文、决然临帖;用功之时决然无贪多、决然要求熟要求解;除食寝外光阴决然无错过、精神决然无闲用。
传耕读 培田人非常重视耕读文化传承,其耕与读为并重关系,并无轻重之分。
为了做到时刻教育子孙重视耕读传统,培田先贤把耕读的要求题到楹联上,让孩子出入时都能看到。培田锄经别墅大门有一副楹联:“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把重视农耕和诗书教人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继述堂楹联:“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都是重视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
设义学 培田先贤认识到教育对个人德行和村风民俗养成的重要性,设置了许多义学,用来帮助贫穷的孩子能受到教育。光绪年间,培田南邨公裔设“经蒙田”和“秀才田”,用来资助贫困孩子。“经蒙田”田租用来资助读小学大学的束脩考费,目的是培育初等人才;“秀才田”田租用来为文武秀才的肄俸和监贡职员捐纳之资,目的是培养高等人才。培田望族吴华年、吴震涛、吴拔桢设郭隆公义学,捐出价值2000余两银子的腴田,充为郭隆公义学,寄希望于“教养有资,人才辈出矣。”除了培田男性踊跃助学外,培田的女性也不甘落后。吴夏林妻子刘氏,道光年间,在一处名叫苦才坑的山场购有数亩良田,捐出作为培田经蒙田的一部分,用于资助培田的启蒙教育。培田吴昌风妻子罗氏,光绪年间,捐出价值2000余两银子的田出租的租金,用来作为培田义塾的办学经费。
此外,还有“助教育”——明代中后期成立吴方茂诞辰会,乾隆四十一年(1776)成立孔圣会,道光八年(1828)成立修学社等教育基金性质的民间组织,资助教育事业。“购试馆”,为方便考生到县城参加县试、去郡城参加府试、去省城参加院试或乡试,使考生有个落脚点,培田人于清光绪四年(1878)在福州省城购置试馆,命名为吴氏会馆;乾隆三十二年(1767)在汀州郡城购置会馆,取名为吴氏家庙,又称八四公祠,由培田和升星两村吴氏出资共同购买。光绪十三年(1887)长汀县城购城祠,定名为南邨公祠,由培田吴夏林后裔购买,位于长汀县三元阁福寿坊,共花费银两5300余两。“励进步”,为了激励培田学子文武双全、金榜题名,培田先贤常对学子出题进行考核奖优,对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有功名者进行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