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耕别墅”会议 勾画创建中央苏区蓝图


□ 蓝松英

1929年1月初,为了击破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解决红四军的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游击。此次战略行动的意图是想通过“围魏救赵”的战术,与留守井冈山的彭德怀部相配合,击退敌人的进攻,保卫并重返井冈山。但是,时局的发展出乎毛泽东意料。红四军自下山以来持续遭受国民党军队两个旅及地方反动武装的追击堵截,先后在江西大余、广东南雄、寻乌圳下等多次战斗中伤亡严重,全军由3600余人减为3000人。留守井冈山的红五军因寡不敌众,在付出惨重牺牲后被迫突围,井冈山被敌人占领。基于形势变化,毛泽东对于红四军是否重返井冈山作出了新的思考与判断。

2月17日,红四军到达吉安县东固与江西独立第二、四团会师。在东固,毛泽东吸取了东固根据地实行“秘密武装割据”的经验,认为这是与井冈山公开割据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接近总暴动之前,是最好的,遂决定抛弃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对付敌人的跟踪穷追。与此同时,地处闽西边境的中共武平县委和长汀县委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红四军的动向,并向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朱毛红军的行动报告。福建省委根据地方详报给中央写信,指出“红军暂时开到闽西长汀、武平、上杭一带来作短时间的休息,是有可能的,因为汀杭与粤赣相距较远,同时福建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福建省委的判断与红四军的行动不谋而合。2月25日,为摆脱赣军的追击,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撤离东固,掉头向东,经永丰、乐安、广昌、石城、瑞金,向闽西进军,于3月11日进入闽西长汀县境内,并在四都击溃驻守长汀的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派出的一个团,接着又在长岭寨战斗中歼敌2000多人,缴枪500余支,击毙旅长郭凤鸣,并乘胜占领了长汀城。长岭寨一战的胜利,迅速变化了闽西的革命形势,也改变了毛泽东对形势发展的判断与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的计划。

长汀自唐代以来就立州府,是闽赣两省边界最为繁华的一个县城。红四军进入长汀城后,中共中央就派出通讯员送来了关于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的报告以及中共六大决议和许多重要文件。这些信息对于毛泽东作出新的形势判断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对红四军的行动是极为有利的:一是蒋桂战争爆发,敌人内部分裂,解除了对红四军的威胁;二是福建地方反动势力弱小且各自为政,不能一致起来对付红军;三是闽西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基础甚好,有利于苏维埃区域的创建。

3月20日,在红四军占领长汀以后的第七天,毛泽东在辛耕别墅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福建全省、浙江全省、赣东赣南两边,统治阶级的军力非常薄弱,赣南、闽西党组织、群众斗争基础比较好,这一带经济状况比之井冈山地区要好得多;同时地理上为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边界地带,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于割据。特别是了解到国民党军阀混战在即,便于红军的行动和发展这一形势,决定朱毛领导的红四军、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及江西红军李文林领导的第二、第四两团的行动为“在国民党混战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以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由此可见,毛泽东在东固决定“抛弃固定区域之公开割据政策而采取变动不居的游击政策”,只是摆脱强敌追踪之时的阶段性措施,在条件成熟的时期还是要建立公开的苏维埃政权割据。红四军在占领长汀城后,这个时机显然已经成熟,所以提出要创建20余县范围的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其之前创造的井冈山根据地连城一片。

当天晚上,毛泽东以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名义给中央写了封信,将红四军即将付诸行动的计划报告中央,并强调“惟闽西赣南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这一割据计划,富有远见,勾画出了未来创建中央苏区的宏伟蓝图。

为了保证这项计划的实施,毛泽东要求福建省委立即派遣闽西特委的领导干部到长汀指导工作,以加强长汀党的领导,同时建议中央特别要加强和重视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工作,认为在南方各省中此三省统治力量非常薄弱,希望在这三省首先创造公开割据,因为三地统治势力既弱,又通海口,这是值得注意的。

从辛耕别墅会议以及毛泽东给中央的报告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视野已经从一个地区和一个省,拓展到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广度。他在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游击失败和胜利的实践中,充分把握了蒋桂战争爆发以及赣南、闽西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给予红军的发展以及开创新的更大范围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有利时机,实行由创建与固守井冈山根据地向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转折。正如史沫特莱在延安听了朱德关于红四军在从东固到达汀州并作出新的战略的叙述之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毛泽东由创建井冈山这个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向以赣南、闽西为核心地区创建更为强盛、范围更为宽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转折点,是毛泽东由在井冈山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向“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迈出重要一步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