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馈赠
□ 钟文芳
一天,我看到有人在微信群晒图,并问:“这树根学名叫什么?”他说经常熬夜,每次回老家,父亲都会去山上挖一些,让他带回厦门。群里立即有人回应:“黄花远志,又叫山黄根。”我点开图片,啊,这不就是客家人餐桌上极为常见的“黄鸡卵根”吗?客家人平时干活累时,常用它炖汤喝,说可以舒筋驱乏、清心护肝,还真颇见疗效。
闽西多山,山高林密。客家人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与大山紧密相连。自古以来,客家人就从山野间获取无数丰厚馈赠:可口美味的食材,治病健身的药材,药食同源的各种美味……
记得一次去老家叔叔家,大家喝鸡汤时觉得特别可口,又别具风味。一问才知道是五指毛桃根炖的,叔叔说常用它来炖煮食材,吃了清肝降火,还有疗愈头疼肚痛的作用。一时同行的人纷纷问叔叔要五指毛桃根,好喝还这么滋补,城里人还不知道哇。
客家人很能从山野田间获取食材。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在郊区山下。春天时,同事提议,去山间田地拨鲜嫩的白头翁草,于是大家下班后纷纷同往。这草也很好认,绿茸茸的嫩叶上一簇簇黄色花朵,山脚下原野中,还没播种的田地里,长得特别多。
采摘时一片欢声笑语,年轻妈妈们还带上孩子,很是热闹。然后聚集在一位住得离单位近的大姐家,一起挑选、清洗。浸泡后的大米在机器中磨成浆,和进剁成碎碎的白头翁草,混合成翠绿色的粄团。大家把粄团你掰一块,我揉一团,再制作成扁扁长长的粄子。小朋友们最开心了,粄团在他们手中成了憨态可掬的小牛、小羊、小胖鸭……玩得这么开心,吃起来更是赞不绝口。
端午时,人们从山上砍来黄粄樵(学名柃木),烧成灰和水,再滤灰澄水,把这灰水和进糯米浸泡,就做成黄灿灿香糯糯的碱水粽。这是我最爱吃的粽子,入口清香,蘸上蜂蜜吃,味道绝美。也差不多这时候的圩天(集日),圩场上可以看到成捆成束的艾草、益母草、夏枯草、淡竹叶等草药。人们把它们买了回家,插在门楣上,可以辟邪;自由搭配着煮凉茶,可以消暑、解乏、清毒。
一年四季,客家人总能从山野间带回各色佳品。春天时绿油油的野芹菜、嫩生生的苦笋,夏天里艳丽的黄花菜、茂盛的折耳根;秋日的红红的金樱子栀子,乌黑的石榴、山乌珠,冬季铺满地的锥栗、榛子。勤劳的客家人并不辜负大山的厚谊,他们施展慧心巧手,把这些变成佳肴美味,丰富了餐桌,犒劳了味蕾,滋补了身体,美好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