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情深的“红军桥”


图为红军桥。 宋客 摄

□ 范晓莲

在长汀中复村,有一座客家廊桥,占地9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当地称它为接龙桥,也叫“红军桥”。

长汀的普通廊桥一般供奉妈祖神像,而中复村的廊桥供奉的却是真武大帝神像。据说历史上中复村有子弟从军的习俗,为保佑他们平安,当地人特地在这座桥上浇塑真武大帝神像,让家中亲人为外出从军的子弟祈祷平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复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当时红军的征兵处就设在这座桥上。这座桥见证了苏区热血青年慷慨奔赴战场的那段历史。

桥中间的一根柱子上有一道刻线,刻线距离地面1.5米。据了解,这条刻线是参军青年身高的“起始线”,当时前来报名的青年只有达到刻线的高度,才可以参加红军。起初,这条线是用笔临时画的。然而,很多人因为年纪小、身高不够,又想参加红军,所以偷偷将线画低了一些。后来,被负责征兵的人发现了,改用刀刻。当时的年轻人又想出了新的法子——昂头、踮脚、撑高,争先恐后要当红军。明知战场的险恶,这些苏区热血青年却执意从戎,慷慨以赴。后来,这条刻线有了一个悲壮的名字——生命等高线。

红屋区苏在钟屋村成立以后,“红军桥”成为红军、区苏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场所。红军、区苏干部经常在此分发打土豪缴获的物品,为群众送来粮、盐等物品,劳苦大众为之欢呼雀跃,高呼“红军万岁”。此外,苏维埃政府经常组织医生在“红军桥”为群众义务治病,免费为他们治病拿药。苏区群众当时用山歌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

红军来了喜连连,接龙桥上人堆人,

送粮送盐送医药,不是亲人胜亲人。

松毛岭保卫战期间,长汀苏区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每个工农群众努力节约三升米充补红军战士费用”“一切为着前线的胜利!”他们从自己牙缝里挤出不多的口粮,将稻谷、大米、芋头、地瓜干、各种腌菜,甚至谷种、芋种,源源不断地运到“红军桥”,确保参战的红军战士能吃饱饭,有气力杀敌立功。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

岭下人民齐支持,军民合作阵地牢。

1934年9月30日,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的红九军团奉命从松毛岭撤离,准备转移。村里的老大娘带上家里最后一点干粮,早早等候在“红军桥”前,一定要把干粮塞给战士们。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拉着红军的手,再三叮咛:“一定要多打胜仗啊!”“一定要保重啊,我们等着你们回来”…… 红九军团的指战员们含泪挥别众乡亲,从此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红军桥”上,上演过许多值得永远铭记的感人场面,它是老百姓和红军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