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趣事
□邹善水
客家四堡人,以前有“立春”大过年的说法。在我懂事起,立春日就是一个非常庄重、十分传统又很特殊的农村节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含义。四堡人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万物复苏农耕播种的季节。
农村人对立春有“新年春”和“老年春”之分。“新年春”热闹一些,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那天,家家户户大门口都要插蜡叶,蜡叶上粘上红纸条,交春那会每家每户鞭炮齐鸣,鞭炮烟和烧松明的烟混合起来,整个小镇都笼罩在烟雾之下。传说交春那一刻立一枚鸡蛋在神桌上手放开那鸡蛋能立住。在那物资贫缺年代,鸡蛋是农村人的奢侈品。记得有一年“交春”日,偷了两枚鸡蛋去厅堂里做立蛋试验。不知是心急还是缺经验,鸡蛋并没有如愿立住,一不小心从神桌上滚落,蛋自然粉身碎骨了。父亲又好气又好笑,怒吼道“滚蛋”。吓得我连最有趣的放鞭炮也没敢参与,悄悄从侧门溜回到祖母身边寻求保护,连当日的立春美食四堡三角包、漾豆腐也没吃成。
在农村老家,立春日是要为果树、花树“贴春”的。把四方菱形红纸写上春字,贴到果树、花树的主杆上,意为迎春接福。父亲年轻时在自家田坎上种了10多棵梨树。有一年的“交春”日,我一手端着用淀粉煮的浆糊盆子一手捏着大红春字,准备给梨树“贴春”。哼着学校学到的“春之歌”小曲直奔大梨树。不知是哪位抓泥鳅的“调皮鬼”,把稀泥糊得满田埂。一脚刚踩上去,哧溜一下,栽倒在田坎下,浆糊盆子飞上天,10多个大红春字如天女散花般飞落在水田里。糟糕的是,整个身子裹满稀泥,简直就是一个泥人。回家的路上人见人笑“这么早就去梨春牛了?”。
在农村,养有耕牛的人家,还必须进行“敬春牛”小仪式。耕牛是农家人的主要大型劳动力。开春时,全靠耕牛犁田、溶田。“敬春牛”仪式很简单,即牵牛去田野上吃上鲜嫩的青草,还要在左右牛角缠贴上小红纸条,象征着春临牛健。“敬春牛”仪式必定是由我这位“放牛娃”来完成。那时的农村娃穿的是布带裤。正在为牛角缠贴上小红纸条时,大水牛头一晃,牛角尖插在小裤头的布带上,牛头左摔右摔,想把“放牛娃”摔掉。
我使劲握住牛角不敢松手。大水牛来了狠劲,欲撞向田坎,大人们个个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在这千钧一刻,布带裤居然断了,牛头左摔,我一个鲤鱼翻身,摔在留冬的稻草堆上。这次有惊无险的“敬春牛”经历,让生产队长果断下令“以后不准由小放牛娃操作了,否则将取消这项仪式”。至今,想起这项“敬春牛”活动,感觉既有趣又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