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卧听潇潇竹
——读吴尧生乡土散文
□ 黄征辉
吴尧生文友的家乡位处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漫山翠竹,青枝曳飏,绿液涌淌。他和那里的山民们,生息在竹海中,推窗瞥见的是竹,出门碰上的是竹,上山挽着竹,下地牵着竹。白日与竹相伴,夜间听竹啸吟,竹的气质,竹的品性,竹的丰神,就渗入骨髓里了。他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时,便以《翠竹青青》为书名。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自选集。
通观吴尧生的三本散文集,其内容绝大部分应归为“乡土散文”。现代乡土散文,由鲁迅、周作人等那一代作家滥觞,绵延传接,洋洋大观。我以为,鲁迅的那一批以鲁镇为背景的经典短篇小说,也可说是经典的乡土散文,或说是小说化的乡土散文,对其后作家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现代乡土散文的乡土特点,不单在于这些“故乡”先天上具有朴素优美的风景或浓厚的农村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能紧密地联系着作家的乡土情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上,乡土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乡土情感随着最普通的人生历程如出生、成长、阔别家园、流浪他乡、重返故土、面对乡土变迁等经验而发生。
吴尧生的乡土散文,亦可佐证、诠释关于现代乡土散文的特质。
我亦偏爱于写作散文,尤喜写故乡,写那里的人与事,那里的种种风物。因而也就爱读吴尧生这一类的散文篇什。《守夜》《故乡吟》《翠竹青青》《端午琐记》《笋精》《泥鳅狗》《村边那株古杉》《百子盒》《踏人家》《戏迷》《父亲是屋顶》等等。尤其《父亲是屋顶》,融入了深切的人生体味乃至生命体验,是他这些作品中最能叩人心扉的文字。许多人第一次读到对于父亲的如此贴合、动人的比喻。朱自清的《背影》,是关于父亲的代表性作品,或许,有朝一日,《父亲是屋顶》也将流布甚广、深得人心?
熟稔乡情,使他笔下的《踏人家》,情调盎然,吊起读者披阅的胃口:“你可千万别小看踏人家只不过是未来的丈母娘带几个婆娘到未来的姑爷家走走,喝茶聊天,吃顿饭。那阵势呀,客人是五官并用,不露声色;主人则诚惶诚恐,步步设防。在这场火力侦察中,男家如果稍有闪失,往往就把婚事弄吹了”。像这样的描摹,文字灵动且有质感,句式骈散结合,韵律感颇强,飘荡着鲜活淋漓的气息。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更是散文的生命。
在“文如其人”这一点上,散文是最能真实地折射出散文家的人品、性格和创作态度的一种文体。孔子云:“情欲信,辞欲巧”。他说的“信”,为真实的意思,他认为有了真实的感情,语言文辞便更加巧妙精湛,富有文采。散文的“真实”之感,来源于散文家创作的真诚之心。诚实的人格,不仅仅是在散文中能淋漓尽致地写出自我的喜好和厌恶,而且要充分表现出自我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操。
文友们、朋友们说起吴尧生,都说“那是一个老实人”。人忠厚诚实,所写大多也是真实的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文如其人”。写作以真实为第一要素的散文,这是必须的、可贵的。我对他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做人要老实,做文便不必拘囿于“老实”。散文要讲意境,要讲韵味,要讲文势,要讲哲思,便需要起伏变化,“虚”“实”相生。吴尧生早期的散文,对“真实”还缺乏足够的提炼,思辨尚未达到较高的层次,使他这批散文具有较多的“认识功能”,而较少“审美功能”。而散文是美的艺术,读者盼望品尝到散文中理性内涵、结构谋势、意境营造、句式文字诸方面更多“美”的琼浆玉液。若难以满足他们,他们就可能离开散文去读小小说或去看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电视剧。
我早年对他的期待,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鞭策、警醒。读吴尧生的自选散文集,明显感觉他经多年的静心阅读、凝神反思和孜孜的文字磨炼,各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我注意到《印象吴山》等几篇赋、记类篇章,感觉到后期他在文字上面所下的工夫和已抵达的新水准。
夜深之际,读吴尧生的乡土散文,如同身临梅花山中他的那个小山村,盈耳的是竹海清音,天籁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