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应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蔡庆阳
时下,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提升农民的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对于农民来说,防灾减灾救灾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同他们紧密相关的“安全宝典”。在农村,大到农业自然灾害,小到农民日常衣食住行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和化解。
近年来,在农村发生的一些灾难事故中不难发现,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但究其原因往往是一些农民防灾意识薄弱、警惕性不高、防灾准备不足;部分农民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在防灾上多投入;农村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无所适从等。要想把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就务必让农民在头脑中时刻绷紧安全防控这根弦,让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社会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越来越多,虽然相应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贯彻在频次和范围上有了明显提高和扩展,但仍然需要不断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首先,各级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结合农民的日常实际需求,通过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营造防灾减灾浓厚活动氛围,帮助农户了解投保、防灾、防损等知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工作,为广大农民开展各类农业灾害基本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培训,增强群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要全面提升农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实战能力,需要改进和完善安全演练培训方式,让农民朋友既能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更要贴近实际进行操作,杜绝纸上谈兵、花拳绣腿现象。作为农民而言,自身也应当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常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安全素养,才能提前预防安全隐患,才能真正在遇到灾害和突发情况时临危不乱、妥善应对。
此外,要积极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提高赔付标准。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发力度,将农业保险贯穿农业防灾、减灾、灾后赔付全过程。灾害发生后,以最快速度开展定损理赔,帮助农民开展自救互救,减少灾害损失,及时恢复再生产。加强农村基层保险站点的建设,拓展防灾减灾功能,建立农村灾害信息员队伍,打通保险和减灾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只要部门重视,人人参与,常抓不懈,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成为农民“标配”,才能够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