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兵工史上的一座丰碑


□ 廖旺庭 罗少元

2022年是山塘兵工厂创办95周年。位于龙岩黄连盂大山脚下密林深处的廖氏宗祠务本堂——中央苏区第一家兵工厂——山塘兵工厂,作为人民兵工的萌芽,见证了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伟大历史跨越,它如同烛火,点燃了闽西兵工的燎原之势,不仅在闽西革命斗争史上,更在人民兵工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孕育兵工之花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指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要暴动就要有武器,而这,仅靠刀棍是远远不够的。

1927年9月,郭滴人、邓子恢在山塘廖氏宗祠秘密领导创办兵工厂。创办伊始只能生产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和鸟铳、土雷等简易火器。为掌握制枪造弹技术,郭滴人、邓子恢通过傅柏翠介绍,到广东请来刘益和等五位制枪师傅。山塘兵工厂初具雏形,顺利造出了17支单响“老底枪”和一批子弹、手榴弹、土炮等。

一座老宅,几间厢房,人民兵工从这里起步。山塘兵工厂是在“八七会议”精神孕育下,岩西北大地绽放的兵工之花。从此,闽西人民拿起自己制造的武器,坚定地为实现真理而斗争。

“军民团结如一人”演绎兵工传奇

山塘兵工厂是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创办伊始,只能靠“乐充”,通过动员群众献米献铁献木炭等,勉强解决了办厂之初的材料、设备和经费来源问题。一段时间,有的老百姓甚至把供具、铜银圆都献了出来,妇女不惜将箱柜上的铜饰件、自己心爱的首饰以及孩子的长命锁等都“乐充”给了兵工厂。

保密是兵工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兵工厂创办之初,得益于当地村民保护,山塘周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信息绝缘体,邻近村庄听不到一点有关兵工厂的风声。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后,敌人才获知山塘一带有兵工厂。面对敌人的“围剿”,山塘农民协会在村口建立秘密岗哨,以唱山歌、吹牛角、敲铜锣等形式,传递敌人“偷袭”情报。在地方群众掩护下,兵工厂在各个生产据点间灵运机动,来回转移生产,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此外,山塘还建立了通往外界的秘密交通线,负责将在外筹集到的废铜烂铁和硝药等安全运回兵工厂,同时将生产的武器弹药等秘密输送出去。

据考证,当年山塘村共有400余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已不足200人。山塘人民舍家纾难办兵工、生死以之为兵工的故事,上演了人民兵工史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经典传奇。

“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铸就兵工精神

“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是朱德率红四军一部取道山塘攻打龙岩城时,秘密视察山塘兵工厂时题写的,这也是山塘兵工人从创办兵工厂伊始就一直秉持的坚定信念。经深入调研,多方求证和实地勘探,山塘兵工厂除了廖氏宗祠外,还有另外两个生产据点:一个是纸寮坑,位于黄连盂大山深处;另一个是石山园。1929年秋冬间,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郭滴人、邓子恢决定在山塘大山背后的石山园设立一个枪支修造厂,将生产九节龙大炮等较为笨重、不便转移的设备转移至此,同时,请来江西师傅和工人修造“新钟”单响步枪,翻造子弹和手榴弹。

山塘兵工厂到1930年8月撤离,共坚持了三年。山塘兵工人始终坚守理想、对党忠诚,运用“狡兔三窟”战术,巧妙灵活机动与敌人周旋,誓死战斗和革命到底。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山塘兵工人不仅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回应了对党的铮铮誓言,更以集体的生命热度,助燃了隐藏在闽西、赣南大山深处的兵工烈焰。山塘兵工厂搬离家乡后,犹如涓涓细流,相继融入闽西红军兵工厂、闽粤赣军区兵工厂和福建军区兵工厂,最终注入中央官田兵工厂,汇入人民兵工的壮阔海洋。

山塘兵工人也先后辗转于永定、长汀、江西等地,最后踏上长征路。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始终铭记“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顽强的毅力,过硬的本领,扎实的作风,生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

回望历史的长河,凿刻在岩西北群山深处的兵工印记,却始终伴着大山的回音,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真理,这也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重大转折关头,带给我们最好的警醒和启示,当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