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上杭红烧槐猪肉

上杭红烧槐猪肉。
□ 刘少雄
2020年五一节期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奥运冠军“超级丹”回到了家乡福建上杭,回到了古田这个成功开始的地方、铸就军魂的大地。
作为一名在军队熔炉里成长起来的奥运冠军,多少次起落沉浮,红色古田始终是给予林丹力量源泉的精神圣地。
午餐中,有一道上杭名肴——红烧槐猪肉。
色泽红润、酱香四溢里,一口槐猪肉,品出的却是上杭客家人千载的滋味。
林丹的老家,是汀江之畔的一座如画之城——龙岩上杭。
宋元以来80多姓的100多家祠堂,与收集了140多个姓氏族谱的族谱馆一起,见证了客家人千年来的悠悠岁月。
秦融百粤、晋人南渡、靖康风波……2300多年来,中原的汉人不断自北而南。他们将华夏古文明的种子,播撒耕耘到南方的土地,以及更为遥远的海外。
后来,他们被叫作客家人。
据传,当年来自河洛的先祖们,离别之地是中原的一颗大槐树下。各奔东西之际,兄弟们各折了一根槐树枝,约定今后无论落脚何处,都要在村口种一株槐树,让世世代代永远记住自己的根是在中原。
漂泊千里后,一支客家先民来到了上杭。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猪。它的外形很奇特,有着狮子状的头、熊掌样的脚、麒麟般的尾巴、美女似的腰。
上杭客家先民此时并不知道,千年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的这种黑猪,本名叫做乌猪。他们只是欣喜地认为,也许,这是一片可以留下来的土地了。
来自中原的文化和民俗认知中,猪,都意味着一个家的兴基立业。
自此,这支客家先民留在了上杭大地,他们耕耘生息、繁衍壮大。
岁月荏苒中,村口当年种下的树枝,已成参天的大树;宗祠里祭拜的语音中,也还带着河洛的印记。
在敬祖睦宗的精神寄托中,上杭客家先民们,取“怀祖”的谐音,把“乌猪”改名叫作“槐猪”。
曾经的他乡,就这样,慢慢成了故乡。
用槐猪肉为食材,上杭人做出了各式佳肴,而其中最著名的,是红烧槐猪肉。
见方的五花肉,淖好捞出,沥尽水分;炒锅上火煸香八角,融开冰糖,煸炒糖色;下入肉块儿,煸炒耗干水分后,颜色透亮、表面微黄的红烧槐猪肉开始成形。
作为典型的客家菜,红烧槐猪肉的关键在于食材。槐猪肉有着皮厚、肉细、胶质多,胆固醇低,氨基酸含量高等众多特点,也由此达到了高端猪肉食材的要求。
而在红烧槐猪肉的烹饪中,让人馋涎欲滴的奥秘,还在于增甜的客家米酒。
一块槐猪肉,无限客家情。而到90多年前,随着红四军的入闽,上杭槐猪肉,再次铭刻下一段温暖的红色记忆。
当年,毛泽东带领闽西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打土豪斗劣绅,杀猪分谷,分田分地真忙,在闽西留下光辉足迹的同时,也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而当红四军进驻古田时,好客的客家人便用客家米酒和槐猪肉招待红军,质朴的笑脸,真诚的情感,温暖了这支人民的队伍。而与之伴随的客家米酒和红烧槐猪肉,也成为许许多多老红军无法忘怀的记忆。
如果说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是客家人赓续千年的传统;那么,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带着家乡的舌尖记忆和不变初心,从古田再出发,新的胜利和成功,又在前方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