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三红”“三续”推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
——上杭溪口镇人大主席团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室
□通讯员 张树华 赖海滨 李苏敏
上杭县溪口镇有红色秘密交通干线主要站点,境内有3处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溪口镇人大主席团为充分发挥镇内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围绕“1479”工作法,积极探索“三红”“三续”工作机制,全力打造溪口镇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特色人大代表工作室。通过组建“1+11+21+30”伞状脉络,镇人大代表带头挖掘红色资源、宣讲红色知识、振兴红色产业,推动溪口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常态长效。即以1个特色人大代表工作室为中心、11个红色联络点为载体、21位政治素质过硬的市县镇人大代表为辐射,覆盖全镇30个红色资源点,将各点串成线、扩成面,推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溪口“红、绿、蓝”品牌效应,凝聚建设“红色热土·康养溪口”的新动能。
寻红色资源,延续红色记忆
划片联系群众,挖掘红色资源。解决“谁来寻”的问题,溪口镇人大主席团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优势,在11个行政村中建立红色联络点,精心选拔21位政治素质过硬的市县镇人大代表,通过挂钩联系负责对应区域的红色资源挖掘,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2022年工作室创建以来,新挖掘红色资源12处。
运用专业力量,重现红色历史。解决“寻什么”的问题,通过开展代表学习日活动,溪口镇人大代表主动外出联系党史、文保等专家学者,并邀请专家学者来溪口考察,细致挖掘整理溪口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编撰发行溪口红色故事连环画,重现历史记忆。
下沉一线寻访,镌刻红色足迹。解决“怎么寻”的问题,通过“代表联系月”活动、“有事找代表”、群众来信来访意见办理等平台,广泛收集群众红色资源挖掘线索和建议。溪口镇人大代表们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走访五老人员、烈士子女,回顾红色历史,找寻红色足迹。新发现红军标语10余处,挖掘红色故事细节10余条。
讲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多员参与聚合力。解决“谁来讲”的问题,组建溪口镇人大代表红色故事宣讲队,市县镇三级代表带头成为红色故事宣讲员,每个代表至少负责一篇红色故事宣讲,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志愿活动。通过人大代表带头讲,带动更多烈士后人、中小学生、青年干部加入宣讲队伍,凝聚红色宣讲多方合力,开展义务宣讲500余人次。
红色文化齐传扬。解决“讲什么”的问题,从等郎妹蜕变为上杭首任县长的巾帼英雄张昭娣,到在红军医院里度过最后时光的伤兵陈月娘;从大坑头村口象征五位革命烈士的五棵英雄树,到挹春堂前象征秘密交通线安危的鸡公碗……通过人大代表口中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和红色老物件,令遥远的历史故事变为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动,使更多人能够重视红色过去,参与到红色遗存保护的队伍中来。
线上线下联动。解决“怎么讲”的问题,溪口镇人大代表们走进现场教学点,于红色遗址内宣讲红色故事;深入田间地头,于田家小院内宣讲红色故事;运用线上载体,于网络平台上汲取红色知识;举办丰富多样的宣讲比赛,于交流互动中提升宣讲水平。2022年创建工作室以来,镇人大主席团举办镇人大代表红色故事宣讲比赛2场;2名镇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市人大及县委举办的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让溪口红色故事走进市县机关单位。
兴红色产业,推动红色旅游
四方协同参与,探索红色旅游规划新路径。解决“谁来兴”的问题,在溪口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人大主席团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依法监督镇级有关部门推动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利用企业家人大代表人脉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更多更大企业在溪口入驻,助力红色产业振兴。镇人大主席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新引进总投资1.35亿元的上杭县金汤温泉康养山庄,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实际优势,在服务红色产业发展大局中发挥人大作用、彰显人大作为。
有机融合产业,激发红色产业发展新动能。解决“兴什么”的问题,溪口镇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积极向市县镇三级递交有关红色旅游规划的代表建议意见,参与策划“红色研学、生态大连”项目,创建忠诚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推动多行业多业态融合发展,规划形成一条以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旅游、康养度假配套的精品旅游产业链,突出“红色+”品牌,最大程度发挥多行业产业的叠加效应。
运用资源优势,释放红色品牌创建新效应。解决“怎么兴”的问题,组建溪口镇人大代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服务队,负责开展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主题宣传、跟踪红色文化遗存修缮情况等。同时,通过开展专题视察、专项调研等方式,全程跟进红色品牌项目建设,紧密围绕项目建设方案,主动与镇、村两级沟通,督促项目建设方不断完善建设方案,为加快打造集红色革命教育研学基地、旅游疗养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红色文旅康养小镇贡献各级人大代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