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优良作风写在福建大地上



□吴升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生命力。《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以下简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正是通过真情实感的场景回现、娓娓道来的故事叙述,记载领袖开拓担当、执政为民的时代足迹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艰苦的奋斗精神、务实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工作17年半的福建,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仔细研读这部著作,又见苏区干部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八闽、躬耕实践的丰富实践和优良作风跃然纸上,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向总书记学习,勤于修身养性、勤于修德立身,不断涵养心性、锤炼党性、磨炼品性,塑造高尚人格。

行走在红土地上,感受信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出身革命家庭,从小听着革命故事,对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先后20次到闽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问老红军和革命“五老”人员,瞻仰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1996年5月2日至7日,习近平回到福建省委工作后下基层的第一站就选在闽西。1999年1月8日至12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花了四天半的时间,深入武平、上杭、长汀、新罗的十几个乡(镇),走访闽西籍革命前辈邓子恢、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邓六金的家乡和傅连暲为院长的中央红色医院旧址,慰问老红军、革命“五老”人员、特困群众。习近平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向他们发放慰问金,赠送《开国大典》年画。当年画推开,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画面徐徐展现时,习近平动情地说:“老区、苏区的红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忘记了这些,就是忘本。”他说:“我们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一定要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让革命老前辈放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红色家底如数家珍,对红土地上的革命精神尤其关注,强调革命精神是一种优势,要使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曾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人民”二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起次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他做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事情做到人民满意,他怀揣“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的信念,抱着“时时放心不下”的执著投入工作,群众在他内心具有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因此,福建人都叫他“百姓省长”。面对宁德集“老、少、边、岛、贫”于一体的实际,他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针对群众关心的吃、住、行,他亲自抓“菜篮子工程”,推动治理“餐桌污染”,时刻惦记群众住房安全,推动“棚户区”改造,关心连家船“疍民”上岸定居,推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一条龙服务的“一栋楼办公”,用一个个惠民之举为福州社会治理夯实民生之基。习近平同志每次到基层调研,总是走在最前面,到老百姓家里看望慰问,也从不讲究。有的老百姓衣衫褴褛,手也不怎么干净,可他从不在意,进门就跟他们握手打招呼,进行交谈。有时候进了农户家里,就直接掀开锅盖看看老百姓吃的什么,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老百姓都说总书记是打心眼里关心我们。

求真务实走基层,优良作风传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倡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强调“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标杆,认为:“做县委书记,一定要把下辖的村走完;做市委书记,一定要把乡镇走完;做省委书记,一定要把县走完。”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3年里走遍了厦门农村、海岛,包括海拔1000多米的军营村;他到任宁德地委书记不到3个月,就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多数乡镇,不知道“掀了多少次锅盖、掀了多少次桌盖、掀了多少次铺盖”;他主持福州工作期间,像平潭、永泰、罗源这些比较贫困的县,都深入调研过,对这些县的情况了解得都比较详细,甚至这些县里面的乡镇他都走过。回到福建省委工作后,多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到武平调研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情况,把长汀和武平打造成生态治理样本。习近平总书记一切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造性提出并形成了“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丰富和发展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成为我们党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

立志做事勤奋斗,两袖清风促廉风。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孙中山“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的名言来勉励自己,倡导干部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要“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厦门工作期间,他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第一信念,敏锐提出,作为经济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等方面,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清理宁德“马路边的腐败”这一干部违规建房问题上,尽管阻力相当大,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200多名,但他态度却非常坚决,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区就清退公房1982户、清退面积近9万平方米,查处违法违纪干部3782人,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到福州任职之初,他下大力气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带领福州市区领导两天接待七百多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两百个问题。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铁腕清房、出台廉政12条,到精简“文山会海”、狠刹公款吃喝玩乐,到率先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行政审批改革、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抓手,常常谆谆告诫各级干部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经得住自我关和人情关的双重考验,用党性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准则。

品读《习近平福建足迹》,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伟大思想的孕育轨迹、非凡人格的修炼养成、崇高信仰的坚如磐石,在春风化雨中、在润物无声中滋养着我们。我们要传承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做躬身实干的行动者、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做滴水穿石的开拓者,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干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闯劲,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