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政协委员建议——
加强引导重点预防 科学减少智力残疾
□ 融媒体记者 池银花 刘玉荣 通讯员 赖文光
一名残障儿童的出生,对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是不幸的开始。作为残障儿童的父母,在养育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免不了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坎坷。为此,生育出一个阳光健康的小生命,成为许许多多家庭最平实真挚的愿望。
有统计显示,目前医学上已发现有超过500种不同的遗传缺陷与智力障碍有关,大多数重度智力障碍是遗传病所致,而轻度智力障碍更可能与非遗传因素相关,比如在出生前、围生期或儿童早期发生脑损伤。对此,我市政协委员、漳平市政协副主席李月娥提出建议,认为要依法科学降低智障类遗传病人群生育率。7月25日,记者就该话题进行了采访。
现状 智力残疾预防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
李月娥介绍,以漳平市为例,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市共办理残疾证7600多人,其中,智力残疾691人,占比8.98%。“导致智力残疾发生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先天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遗传性疾病,代谢异常遗传基因问题;其次,孕妇情绪压抑、内分泌异常、酗酒、吸烟、辐射,以及服用药物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胎儿智力残疾。另外产程中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以及意外事故、严重营养不良等后天的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智力残疾。”李月娥说。
李月娥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智障人士,身边的亲戚朋友熟人因担心他孤苦伶仃,便会找来另一位异性智障人士,撮合这俩人搭伙过日子。但很有可能他们生出来的孩子依然是智力发育迟滞的。
科学的预防,是降低智障人群出生率的关键。但李月娥介绍,目前我市智力残疾预防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智力残疾预防工作体系尚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组织机构统筹残疾预防工作;二是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不够规范,导致很多出现超声异常等胎儿异常症状以及有不良孕产史和遗传病家族史的孕妇在就诊时不能得到专业指导;三是智力残疾预防医疗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智力残疾预防工作资金投入不够,产前诊断费用相对较高,导致一些智力残疾人士不愿做检查。
建议 加强宣传引导 实施重点预防
“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智障人士群体的出生率至关重要。”李月娥建议,要加强宣传引导,完善网格化全覆盖宣传体系,实施重点预防,制定智力残疾预防工作计划。
她认为,首先,要依法严格控制智力残疾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生育。主要表现在婚前保健、婚姻登记、优生优育、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儿童保健服务等方面,多举措降低出生智力缺陷发生风险。
其次,要加大智力残疾生育宣传和预防工作,通过发放预防智力残疾宣传材料,走访“一户多残”、儿童康复机构、进企业、下乡镇等多种形式开展智力残疾预防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自觉预防智力残疾意识。同时要鼓励智力残疾缺陷适龄妇女开展孕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者降低智力致残生育风险。
此外,她还建议加大残疾预防工作的人财物投入,将智力残疾预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智力残疾人需求与保障档案,做好智力残疾人需求分析和转介服务,促进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