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闽西客家木偶戏


□ 通讯员 张永辉 图/文

闽西客家地区在宋元间已有木偶戏,明初,以徒歌方式“一唱众和”及“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弋阳高腔木偶戏传入上杭。其木偶戏多与民间道教闾山派相融合,以木偶戏行持法事和演出,形成仪戏共存形态,并以家族或家庭内部传承。其剧目除部分传奇本外,大多以提木偶演小说“话本”大行于世。清中叶乱弹腔盛行,许多木偶班纷纷“改调歌之”,逐渐取代高腔,出现高腔班和乱弹班并存现象。

闽西客家木偶戏保留了宋元“说话”傀儡遗韵,并保存明清木偶艺术形态,其唱腔音乐、剧目文本、表演技艺均保留各个时代木偶艺术特征。并具有民俗文化和客家乡俗文化特征。目前上杭县、连城县、长汀县和永定区、新罗区仍有20多个木偶戏班(剧团)活跃在闽西客家地区,通过专业演出和民俗活动演出,传承、传播木偶戏传统戏剧艺术。该项目展示出客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客家社会的缩影,对揭示客家历史社会有认识意义。其中不仅有突出的娱乐功能,其剧目内容在宣扬惩恶扬善、诚信博爱等方面,具有高台教化功能,对传播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也将起正能量作用。2021年5月24日,闽西客家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