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百年 老枞水仙


图为采摘百年老枞情景

□ 邱振智 文/图

大会自然村,深藏在逶迤的群山之中。村后山有一座数百亩的小山,梯状茶畦上,遍种漳平水仙茶。在春光妩媚的时节,满目青翠。这座茶山独特在于它还是水仙老枞的母本园。2000余株老枞水仙在这里集合。它们是声名远扬的漳平水仙茶的“活化石”。

一眼百年,老枞水仙。这些老枞有三至五米高。要架起高高的梯子才能采摘茶青。走到小山顶上,最大的一株老枞傲然挺立,树干粗壮,遒劲有力,欹斜盘曲,枝繁叶茂,形如巨伞;青苔缠身,五色斑驳,有王者之概。水仙茶属乌龙茶硬枝,是小乔木。村民说:“此茶树为刘永发手植,迄今已逾110年。”这些老枞水仙茶是刘永发和他的后人陆续种植于大会村,现由游华平昆仲管护。

大会是漳平市双洋镇(1956年前是宁洋县)溪口村的一个自然村。海拔380米,群山环抱,雨水丰沛。是漳平水仙茶的发源地。现今人口300多人。有刘游两姓而实乃一家,故乾隆十四年所建“硕洋堂”名为“刘游宗祠”。

漳平种植生产茶叶历史悠久,而漳平水仙茶发轫于20世纪初。大会村人刘永发前往闽北考察武夷岩茶后,从建瓯水吉把水仙茶苗带回老家牛林坑栽培,由此开创了漳平水仙茶的历史。刘永发原名刘崇辉,外号“石岽古”。他皮肤黝黑,矮小精悍,腿脚麻利。

水仙茶的生产要经历育苗、选地、采摘、晒青、做青(摇青)、杀青(炒茶)、定型、焙烤等工序。每个环节都很讲究。做茶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好茶是这些因素协同配合的结晶,是茶人匠心的体现。这些环节中,摇青、焙烤特别考验茶师的技术水平,差之毫厘往往谬以千里。“石岽古”刘永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他必须一次一次地试验,不断对比总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行者常与寂寞相伴。做茶这么长的过程这么多的环节,想做出一泡好茶有多难!

但刘永发迎难而上,逐梦前行。他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当方块形琥珀色的水仙茶饼用沸腾的开水冲泡,金黄色茶汤中如兰似桂的茶香漾出,入口则醇厚甘润的时候,他终于成功了!漳平水仙茶,甫一问世,便不同凡响。

刘永发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工匠。他对茶叶加工方法大胆创新,以武夷岩茶制法为主,同时参照闽南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茶青发酵介于岩茶的重发酵与闽南乌龙茶的轻发酵之间。另一大创新是将水仙茶由条索形做成方块形。用没有异味的硬木材做成四方形模具,把捻好的茶索放入模具中,再用与模具内壁等同大小的木砖夯实茶索定形,移开木模,用白纸(现在用滤纸)包起来,就成了茶饼。再用炭火焙烤。茶饼不仅固香,而且运输方便,还可长期保存。

刘永发注重品牌创建,他制作的茶饼包装白纸上盖上梯形红色印章,文字为:“永发 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釆正岩水仙发售。”制作者、生产地、源流都明确了。以自己名字“永发”作为品牌,显示他对水仙茶制作的质量追求和强烈的品牌意识。多年以后,他的徒弟邓观金也树立一个“邓金记”的品牌,都成了漳平水仙茶的老字号。

刘永发把水仙茶制作技艺悉心传授给下一代,在大会村有刘金娣,刘金娣再传游氏家族;在中村有邓观金,邓观金又传了几位徒弟。师徒传承,不绝如缕。当我们品尝游华平大师制作的水仙茶,清新的香气、醇厚的茶汤后,不禁啧啧称赞。水仙茶从大会到中村,又随即传到南洋。南洋全镇各村都种茶做茶,早已成为赫赫有名的茶乡。

当我们凝视刘永发手植的老枞水仙茶树,仿佛穿越时空,与刘永发对话。盛世茶运,可堪告慰;一眼百年,缅怀斯人。